【文︰何青】

要多大的力量,才能活得雲淡風輕。

《流雲抄》,作者李日康的解題是「抄寫雲上飄越之事」,想像稀薄的白雲飄渺淡然的美;偏偏書的主題卻是「不測」,原本恬靜的白雲,頓成了雷電交加的烏雲。《流雲抄》所抄是哪一種雲?也許都不重要,重點是流雲裏的哲學。

朝花夕拾與流雲

作為文藝散文集,處處可以見到《流雲抄》對美的追求。李日康說,書名是向魯迅的《朝花夕拾》致敬。所謂「朝花夕拾」,就是舊事重提的意思,單是這個聯想已是美絕了。然而,生活很多瑣事並不美,寫作的人以回憶和想像力,經過時間的沉澱,才能訴說如清晨花香的往事。而流雲這個意象,亦有異曲同工之妙。抬頭看雲,雲已經飄去不在原處了,比凋落的花還要快,就如當下不斷加速的時代。

《流雲抄》是李日康第一本散文集,收錄了20篇文章。他以浸會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的學者視角,帶著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根底,聚焦在京都與香港生活的軼事。他過往也贏過不少創作比賽,這部處女作是融合了多年文學評論與小說創作經驗的結晶。

生活的記憶,由諸多「不測」組成,讓人深刻的往往是出人意表的事情。「不測」可以大如某年京都地震從二樓逃生時,刻意張開的嗅覺與嘶叫的木樓梯;亦能小如紅van入彎的咬地感和兒時在前方椅背上噴射的嘔吐物。相較之下,作者更傾向書寫後者,那些不轟烈的,微小的與生活融合為一的不測。而不測的氛圍,不止於個人生活體驗,更是屬於整個世界整個時代的集體情緒。每一個時代也會有它的追求和難題。過往,時代的課題是努力和上游,到今年,來到疫症、戰爭、天災人禍的年代,生活是一片虛幻和徒然的無力感。李日康說,希望自己的文字能跟著時代一起走,寫大家關注的事。

以平淡觀照無常

雖然「不測」貫穿全書主題,,但文章讀起來並沒有慌忙的意味。李日康近年研讀佛教,或多或少受佛家的無常觀念影響。他筆下的事物,不論好壞緩急,亦能冷靜得像極近的慢鏡逐格打出,讀起來像路過一道照片廊。作為寫作人,他對觀察者的身份帶有強烈的自覺,他不想將文字當成發洩,或自我切割般地潑出,而是想與讀者分享一趟修行的收穫。李日康的寫作哲學是內歛的,精於將畫面描述得很細緻,喜觀照萬物變化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然後定於一種寧靜的氛圍。他的回憶片段是靜靜沉澱而非紛亂的,過去像菲林般一卷卷,有條理地拉出來,卻仍帶點少年的直覺與任性。

香港人愛看旅遊書,喜歡閱讀別人的異國生活。談及「旅遊書」的概念,李日康笑言有點「緊張」,他認為旅遊書給人一種鼓勵消費的意味,但他的散文並不提示任何有關旅遊景點與吃玩打卡的資訊,而是希望帶給讀者生活經歷的沉澱和文化差異的體會。當然,他執筆初心,仍是享受寫作本身的快樂與自由。

讀李日康的文字,能感受到他寫作的快樂。雖然散文是一種非虛構的文體,但李日康讓真實掩映於隱藏與顯露之間,帶給讀者閱讀的樂趣。至於這麼多不測、遺憾和意外,是否真的能雲淡風輕呢?讀者或會意會到,流雲上清透的文字,就是李日康日常下緩步的修行。

(本文原刊於星島日報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

---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周嘉俊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