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心服務他人

蘇軾是個很熱情和投入的人。他在仕途得意時,用心做有益於民的事,仕途不得意時,他仍然關心周圍的人,並貢獻自己所有的才能和財富,服務他人。

用葉嘉瑩的話來說:「蘇軾一生屢經遷貶,但他無論流轉何方,也無論在朝在野,他都未曾放棄其繫心國事、關懷民瘼的志意,而且無論對己對人,他也都一直做著一種『與人為善』的努力。他在知密州任內之祈雨救災,在知徐州任內之治平水患,在知杭州任內之浚湖築堤,在疾疫流行時廣設病坊,甚至在晚年流遷惠州時還曾率眾為二橋,以濟病涉者。」(註 18)

李一冰則這樣形容被貶謫到南荒之地的蘇軾:

「古時讀書人,用世的途徑非常狹窄,一旦遭逢患難,不得已須過退隱的生活時,大多只能照顧自己,不再留心世事了,上焉者,葺治庭園,吟風弄月,作一身安適之謀,下焉者,徵歌選色,恣意口腹,儘量發洩肉體官能的享樂。唯有蘇軾不然,雖已年近花甲,而且被放於蠻荒的嶺外,但他依然精神飽滿,按捺不住『為人』的一腔熱情。

雖然他沒有很多錢,可以大規模做幫助別人的事,也沒有權勢,可以影響別人來做社會福利工作,但他還是隨時找機會,做他能夠做的施予之事,從施予中獲得滿足,汲取快樂。」(註 19)

蘇軾經過惠州江邊,見到處都是暴屍荒野的枯骨,無人掩埋,便與惠守詹範商議,籌募經費,造為叢塚,掩埋枯骨。他見農夫播秧辛勞,便寫《秧馬歌》,遍寄所熟悉的守令,推廣進步的農具,改善農民的生活:

「過廬陵,見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譜》,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惜其有所缺,不譜農器也。予昔遊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梧為背欲其輕,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於泥中,繫束藁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史記》禹乘四載,泥行乘橇,解者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豈秧馬之類乎?作《秧馬歌》一首,附於《禾譜》之末云:

春雲濛濛雨淒淒,春秧欲老翠剡齊。
嗟我父子行水泥,朝分一壟暮千畦。
腰如箜篌首啄雞,筋煩骨殆聲酸嘶。
我有桐馬手自提,頭尻軒昂腹脅低。
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兩足為四蹄。
聳踴滑汰如鳧鷖,纖纖束藁亦可齎。
何用繁纓與月題,朅從畦東走畦西。
山城欲閉聞鼓鼙,忽作的盧躍檀溪。
歸來掛壁從高棲,了無芻秣饑不啼。
少壯騎汝逮老黧,何曾蹶軼防顛擠。
錦韉公子朝金閨,笑我一生蹋牛犁,不知自有木駃騠。」(《秧馬歌 並引》)(註 20)

秧馬木造,榆棗木為腹,楸桐木做背,腹如小舟,首尾高昂,背如覆瓦,以便兩髀緊夾,雀躍泥中。用蒿草將秧縛在馬首,隨走隨打,日行千畦。他見惠州行人如織的簡陋竹浮橋,便建議改用船橋,聯舟四十,鐵鎖石碇,隨水漲落,以渡行人,又發動當地有力之士,籌措經費,自己也捐出朝服用的犀帶,結果一、兩月間竣工,名曰「東新橋」。州西豐湖上,原有長橋,屢建屢壞。蘇軾支持棲禪寺僧希聞大力改造,向弟婦史夫人勸募,籌得金錢數千,用石鹽木構築,堅如鐵石。兩橋落成之日,蘇軾賦《兩橋詩》以說:「一橋何足云,讙傳滿東西。」又曰:「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西村雞。」蘇軾又向知州王古轉述羅浮道士鄧守安的建議,以竹管引蒲澗水至廣州市,讓城內居民有清水可飲,不至因飲用水不亁淨而染疫。他對醫藥又有點研究,到惠州後便立即搜購藥材,合藥施捨,以濟病者。(註 21)

蘇軾是個活躍好動的人,對他人的需要有敏感度,也很為他人設想。世上也有不少這樣的人。但是,在自己遇上困境時不自怨自艾,不獨善其身,而能繼續保持這種服務他人的精神,卻很難得。當他連權力和金錢都沒有的時候,他就用熱誠打動身邊的人,出錢出力,為他人服務,改善平民百姓的生活。蘇軾服務他人的熱誠,很值得處困頓而仍然堅持社會理想的人學習。

 

註 18:葉嘉瑩著:《唐宋詞名家論稿》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 年 10 月初版一刷,頁 156。
註 19:《蘇東坡新傳》(下册)頁 307。
註 20:《蘇東坡選集》頁 267 至 270。
註 21:《蘇東坡新傳》(下册)頁 307 至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