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可否不要老》— 一套會讓駐安老院治療師看得很火大的片
最近電影《爸爸可否不要老》好評如潮,自己身為駐安老院治療師,面對認知障礙症患者就是工作日常,自然非常期待這齣以認知障礙症患者第一身視角出發的好戲。影帝 Anthony Hopkins 好戲當然毋庸置疑,劇情也相當忠實反映出認知障礙症患者的世界(其實我覺得這樣的世界已經不算很混亂了……),但作為駐安老院治療師,面對家屬與照顧者對長者種種質疑態度,實在會職業病上身,很想教育教育一番 — 要知道患者 frustration 的來源不為別的,你們也絕對有份造成啊!
—— 內含少量劇透,敬請斟酌服用 ——
首先照顧者要明白到認知障礙症會引致的各種情況。為一個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想法與行為生氣或頹喪是完全無意義的,基於認知知覺出現問題,他們慢慢無辦法認人的情況是正常的,他自己也不想這樣;他們並非在「整蠱你」,故意「惹你生氣」。認知障礙症患者有自己一套思想機制,他們需要「別人明白他的世界」,而非「他去適應這個他不懂得的世界」。懷疑東西被偷是認知障礙症患者常見的早期徵狀,例如 Anthony 的情況是懷疑別人拿走他的錶。女兒可以做的,是每天把錶放在特定他看到的地方(然後旁邊貼上大字「Watch」),讓父親不因找錶而感到驚惶;又或者放置大相簿,內放親人照片,每天複習照片內人物關係,盡可能延長他認人能力。
又例如戲中女兒因為父親忘記她去巴黎的事,試圖不斷糾正 Anthony,不斷說「No」,「No」,「我昨日就跟你提過啦?」,Anthony 自然認為女兒不信任自己。作為照顧者,我們需要的是尊重,明白他的世界。女兒可以嘗試把此事用筆記本寫下放在父親床頭,在前往巴黎前與父親不斷複習,加入她與伴侶的照片,也讓護士姑娘每天跟他重溫。長者忘記時地人的話,應該弄一個現實導向版(如下圖示),讓患者每天知道身處什麼時空,減低混亂症狀。
認知障礙症患者有機會出現日落症候群(Sun Down Syndrome),在傍晚或是夜晚來臨(甚至也可能在白天)出現行為以及意識混亂,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行為。戲中 Anthony 到中段,就出現明明是早上八點又以為是晚上八點的情況。通常應對方法是讓患者早上多吸收日光,同時多做不同活動,待晚上就能好好休息;否則從早到晚都沒日光照又懶懶閒,突然又到夜晚,患者自然會適應不來,造成日夜顛倒問題。不想到安老院住,情況尚未太差時,可先考慮到日間中心做做訓練,既可減少照顧時間,亦有專業人士協助評估照顧,總比一天到晚在家困獸鬥更好。
Anthony 另一個 frustration 的來源,是來自別人對他「You’re like an idiot」的態度。當保姆妹妹照顧他時,擺出一副當他是小孩子般的態度,讓 Anthony 感到被冒犯。背後反映的其實是尊嚴的問題,長者雖患認知障礙,但他並不是小孩,照顧者絕不能當他是小朋友般看待(筆者以前就寫過一篇「兒童向」的問題的文章),應給予患者如長輩的尊重。
記得自己以前看過一本日本的認知障礙症書籍,它談到面對認知障礙症患者,重要的是「減法」— 只要不涉及必要資訊,其他的就由他去吧。別妄想添加新的資訊給他,而應該去「適應」他的世界。必要資訊例如忘記如何上廁所,這當然要教,日夜顛倒問題會影響家人,當然要處理。但如果他說「我見到出面有人走過!」,或者如戲中把各樣事情混淆掉而其實沒有這樣一回事,就由他吧,無謂跟他抗辯,就當他所講的是真的。很認真的聽他講,明白他。「嗯,明白,這是什麼的一回事?你可告訴我多一點嗎?」就可以。其實患者是想你了解他,明白他的時空而已,你明白背後這一點的話,事情是真是假,真的重要嗎?
我想表達的是,認知障礙症患者活得是否快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照顧者是否懂得他們的世界,而非一味叫他「食藥食藥食藥」和質疑他所見的一切。另外非藥物治療,例如不同認知訓練等,當中成效亦已被不同研究證實;尋求專業人士意見與幫助也非常重要。這套片會讓安老院治療師(即是我)看得很火大,是因為即使女兒很愛惜父親,但她和其他照顧者終究沒有一個真正想明白 Anthony 的世界。若果照顧者沒有做好這些,無怪乎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生活就如一套驚慄片一般毫無安全感。爸爸可否不要老?大概沒可能。但子女可否不要問,只是相信他就好了?這不是講求真相的時刻 — 這,只是講求愛而已。
作者按:作者於安老院任職治療師,見盡安老院千奇百怪之事;並將於翌年年初出版書籍,暫名《老 ‧ 而不能死》。書中內容包括安老院生活紀實;探討香港安老服務現象與問題,包括長者生存尊嚴、香港長者福利與照顧不足等;與外國作比較,提出革新香港安老服務見解與建議;以及從社會科學談老等。對香港社福、長者權利、安老服務有興趣的讀者朋友,歡迎留意最新消息~
如喜歡本文,請即加入讚賞公民,給予創作者五個金幣,化實際行動支持創作者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