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講〈月雲〉:金庸晚年的懺悔錄,俠義精神的起源
金庸的小說寫得並不好。不過他總是覺得,不應當欺壓弱小,使得人家沒有反抗能力而忍受極大的痛苦,所以他寫武俠小說。他正在寫的時候,以後重讀自己作品的時候,常常為書中人物的不幸而流淚。
「金庸的小說寫得並不好。」誰人敢如此批評?其他人說,往往是自大。出於自己口中,除了自謙,在這篇自傳體小說〈月雲〉,更是懺悔。〈月雲〉,凡喜愛金庸者,都不應忽略的冷門之作。
自金庸寫畢大成之作,1972年在明報寫畢《鹿鼎記》之後,宣布封筆,如無特殊意外,不會再寫小說。偏又注明:「生命中永遠有特殊的意外。」這個埋筆,在三十年後終於呼應,金庸在《收穫》雜誌發表〈月雲〉,文壇震撼。
震撼者有三,第一,晚年之作,備受期待。第二,風格迥異過去,更貼近抒情散文,也在後來收於其散文集。第三,金庸自解寫作之原因,精神的起源。這是小說,也作自傳,更為懺悔錄式的告解。
〈月雲〉篇幅不長,三千多字,主要講述富家子弟宜官,和押給地主家的丫頭月雲,兩人之間的互動。宜官即金庸,是其小名,記其童年成長。回首江南小鎮,一九三幾年的過去,古典深情的回憶。
宜官多愁善感,喜看文藝小說,性情溫良。當他收藏的八隻白色瓷器小鵝,其中一隻斷了頸,放聲大哭,只因不知原因,怕親人瞞騙他。後旁人推說是賣瓷鵝人的問題,便安心了,皆因一切都是陌生人的錯。
月雲嚇得臉上有點變色,右手不由自主的擋在自己面前,似乎怕宜官打她。她和宜官同年,但幾乎矮了一個頭,頭髮黃黃的稀稀落落,如果宜官要打,她逃也不敢逃,兩條腿已在輕輕發抖了。
實情是,月雲早前不小心弄壞,以飯粘貼。她和宜官同年,但身分不同,嚇得雙腿發抖。這段描述,宜官那天真善良外,以月雲對比,指涉了懺悔的主題,低下階層的悲苦。
最為誇張,乃月雲「又黃又瘦」,營養不良。月雲母親說,因為「米缸裡沒米,學雲成天不吃飯……」。宜官誤以為她不肯吃飯,像他一樣耍脾氣,「學雲不肯吃飯,調皮,不乖……」,更形落差。
如果是買的,幾乎像是奴隸,小姑娘傷痛病死主人家沒有責任。押的丫頭地位略好,雖然主人家常常打罵,有時罰餓飯,但有什麼事要去和她父母商量,倘若不幸生病死了,往往會釀成重大糾紛,主人家少不免要賠一筆錢。
月雲原叫學雲,宜官父親不喜,改其名字。這又是一重壓迫,名字本為自我的身分認同,更改他名,往往也代表了,昔日的人生過去。押賣,如今的人口販賣,生死尊嚴俱操之主人。
宜官那個世代的新青年,五四轉型的階段。高叫救救孩子,重新正視人的尊嚴,自主生命。文中強調他喜歡看巴金,知名「家春秋」三部曲的小說家,恰恰乃,呼叫新青年,不要再一樣禮教吃人。
後來宜官慢慢大了,讀了更多的巴金先生的小說,他沒有像《家》中的覺慧那樣,和家裡的丫頭鳴鳳發生戀愛,因為他覺得月雲生得醜,毫不可愛,但懂得了巴金先生書中的教導,要平等待人,對人要溫柔親善。他永遠不會打月雲、罵月雲,有時還講小說中的故事給她聽。
因此,我們看見的宜官,視月雲為「人」。從來不打她,不罵她,甚至講故事給她聽,請月雲吃那些,她從來沒品嚐過的糖年糕。看似美好的故事就此停住,世界鉅變,再沒人提起、問起她。
日本中國戰爭,母親逃難時,病重身亡;文化大革命,父親判定為地主,處了死刑。宜官沒有痛恨,反是常常想起月雲,甚至成為人生晚年的主題。讓我們忍不往追問,到底月雲有什麼重要?
在宜官心底,他常常想到全嫂與月雲在井欄邊分別的那晚情景,全中國的地主幾千年來不斷迫得窮人家骨肉分離、妻離子散,千千萬萬的月雲偶然吃到一條糖年糕就感激不盡,她常常吃不飽飯,挨餓挨得面黃肌瘦,在地主家裡戰戰兢兢,經常擔驚受怕,那時她還只十歲不到,她說寧可不吃飯,也要睡在爸爸媽媽腳邊,然而沒有可能。宜官想到時常常會掉眼淚,這樣的生活必須改變。他爸爸的田地是祖上傳下來的,他爸爸、媽媽自己沒有做壞事,沒有欺壓旁人,然而不自覺的依照祖上傳下來的制度和方式做事,自己過得很舒服,忍令別人挨餓吃苦,而無動於衷。
全篇集中書寫月雲的苦難,對照戰亂文革的輕描淡寫,小人物更為重要。月雲不止是個體,普遍象徵了地主、奴隸的不公義。文學家之悲天憫人,常能超越一己而至大我,像俄國托爾斯泰,最後的出走,不也是如此?
金庸晚年回顧人生,以故事重構創作之因,一切一切,都源自對月雲的懺悔,化成動力。身為傳統吃人的階級,自覺的勇氣與改變,〈月雲〉之作,雖非武俠,卻是俠之大者。
看似離地的大愛,實則吻合了時代洪流,如梁啟超鼓吹:「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有什麼比金庸筆下的人物,更讓人了解良知?眾多故事的俠義精神,鋤強扶弱,影響了無數,一代又一代的新青年,至今不息。
他寫楊過等不到小龍女而太陽下山時,哭出聲來;他寫張無忌與小昭被迫分手時哭了;寫蕭峰因誤會而打死心愛的阿朱時哭得更加傷心;他寫佛山鎮上窮人鍾阿四全家給惡霸鳳天南殺死時熱血沸騰,大怒拍桌,把手掌也拍痛了。他知道這些都是假的,但世上有不少更加令人悲傷的真事,旁人有很多,自己也有不少。
那些耳熟能詳的角色,膾炙人口的橋段,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改編成劇集、電影、遊戲,東方文化產業。原來,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關於少爺和丫頭的相處,在悲傷的土壤,栽種最美麗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