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鵝山與慈雲山:連接新界東的山脈
新九龍的發展,由與九龍半島相鄰的位置開始。雖然今日我們看見的新九龍已經是現代城市,但在郊野公園範圍依然保持大片綠色自然環境,這點也算是世間罕見。今集將會為大家介紹「新九龍」與「新界」連接的山脈,這些地方過去也是鄉民來往的主要道路。
由觀音山到「慈雲山」
慈雲山得名有不少說法,我們從地圖看到的資料大概可重建地名的轉化歷程。首先,早於1866年的《新安縣全圖》,在今日觀音山的位置,香港地圖便已標示為「Kun Yam Shan」,可以想像,「觀音山」是當年最知名的地名。
反而是因觀音山密不可分的「觀音廟」,最早要到1908年,才出現於香港地圖,標示為「Temple Hill」,直至1962年。至1970年,原「Temple Hill」位置加上粵音「Tsz Wan Shan」,山下的屋邨區域亦加上了「Tsz Wan Shan」的地名。從這些資料而言,「慈雲山」看來是後來而來的地名。
此外,慈雲山在二次大戰後曾經係以童黨聚集聞名,例如1970年代著名童黨組織「慈雲山十三太保」,講到「中央球場」更係人所共知。不過這些事蹟也隨著社會演變而消失。反而今日說起「慈雲山」,相信連接沙田的「沙田古道」更知名,更受市民周末郊遊喜愛。
由「赤望嶺」變成飛鵝山
至於「飛鵝山」的來歷也不容易弄清。早於1885年的海圖《Channels to Hong-Kong and Macao》,在今日飛鵝山的位置便已標示為「Kowloon Peak」,相信當時的水手便是辨認「飛鵝山」外貌了解其位置。
及至1908年的香港地圖,該地標示為「Kau Lung Peak」(九龍山)或「Chap mang liyang」的英文名稱,並維持至1957年。關於「Chap mang liyang」的來歷,主要有兩種說法:
- 「赤望嶺」或「赤網嶺」:香港年中多吹偏東風,雲霧停滯山巔,朝陽照射,華采紛飛,這景色叫「赤望紫霞」。
- 「插望崗」或「插望頂」:古時居民因信仰原因會在山頂處設祭壇祭天求雨,求福。祭壇有時需要插上竹竿,九龍嶺就經常有這種儀式,故古名插望頂。
由於現時未有足夠資料,筆者僅能提供兩則資料以饗讀者。
有趣的是,當地雖然自1962年仍寫為「Kowloon Peak」等字樣,但「Chap mang liyang」最後才消失了;取而代之是1965年加上粵音「Fei Ngo Shan」,成為了今日通用的地名。
重溫廣播版歡迎到:https://www.buzzsprout.com/1536379/episodes/8360982
參考資料: 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港島與九龍》(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1年)。
#香港史 #歷史 #故事 #history #HongKongHistory #慈雲山 #飛鵝山 #TszWanShan #FeiNgo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