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前寫了ARK報告的第一節後,一直遲遲未有時間重新執筆。相隔數月再看報告,正是最佳時候 —— 其中一個報告主題為Bitcoin,近來Coinbase上市、昨日大跌,又成熱話。

和一位金融人談起Bitcoin,昨日的跌勢在他看來只是前奏,當全民皆coin,便是醞釀大跌的時侯。像股價一樣,作為散戶必需看流通量、參與的大機構。而Bitcoin都是甚麼人在參與呢?

1. 【Bitcoin所有權集中度】

Bitcoin共2100萬粒,已流通(即已挖礦)的超過1800萬。

曾經彭博有一篇報道寫「2%大戶持有98%的比特幣」,分析以追蹤BTC在區塊鏈上的地址,得出這個結論。

Glassnode在今年2月正正指出「地址」不是帳戶的謬誤,並再進一步分析地址背後的參與者,以Bitcoin持有量得出Bitcoin持有者的分佈(「人數」為以log scale得出的參與者數目):

[🟡] 交易所及挖礦人持有約22.4%(包括透過交易所買賣的各位)

[🟡] 約13.3%(共220個「人」)由大戶持有 — 即多於5千粒Bitcoin,較大機會為機構、高資產淨值的有錢人、基金、托管機構等。年初的Bitcoin約3萬美金,5千粒也只是150百萬美元,對機構投資來說規模很小 —— Tesla 15億美元的投資才叫大規模,更何況愈早期Bitcoin更便宜。

[🟡] 約18.4%、2000個「人」持有500-1000粒Bitcoin。

[🟡] 以上加起才剛過半,54.1%。每10%便代表近2百萬的持有單位,相比股票其實極為分散。

[🟡] 50粒以下、非交易所的散戶們加起來更有23%,約3百萬「人」;跟據時間分佈圖,散戶參與愈來愈多(少於1粒的人增加至130%)。

[🟡] 大約是2%的參與者持有71.5%的比特幣吧,當中已包括交易所及挖礦人及大戶。而絕大部份的投資者(包括我自己)都是透過交易所去參與比特幣,當中涉及過230萬粒。

注:Glassnode估計有3百萬的Bitcoin於早期已遺失(能讓我在地下撿到些嗎⋯)

2. 【Bitcoin的投資者持有態度】

先不說數據,我認識的Bitcoin人,愈早愈像信徒,相信Bitcoin為成為金融的未來,而在未來未到時絕對不會出售Bitcoin。以一家公司的成長過程來說,現在比較像seed stage去 Series A吧,早期投資者從來都不會在中途賣出,Series B、C、D才是公司最高速的增長,IPO在即,又如何會放手。

看看數據,6成以上的Bitcoin在一年內都沒有易手,而市面上流動交易的其實只有約2成的Bitcoin,只要有大戶入手,很大機會便會推高價格。同樣地,大戶拋售亦會有同樣的反效果。用ARK的數字,機構大戶們1%的參與會推高Bitcoin約9萬美元,2.5%-6.5%的投資便會把Bitcoin價格推高20-50萬美金。

而大戶像Tesla、Square、Paypal等有營運的企業,大多對在Bitcoin的取態除了投資外,亦在準備假如有朝一日Bitcoin成交易貨幣的一種時,像外幣兌換一樣愈便宜買入,其中差價利潤可比實質貨品交易的利潤更好賺。這些公司會在短期內拋售嗎?不可能。

金融大戶投資者中也有銀行像上述公司一樣,儲存貨幣以備日後使用。另一種則是投資,也有可能是投機。散戶往往怕大鱷,惟GME的例子說明了金融市埸的參與者也在變化。Bitcoin的分散程度比股市要高,雖然愈來愈多大戶進埸,但操控市場並非易事。

至於小戶恐慌性抛售,短期內真不太可能。買Bitcoin要不了解深入並為其信徒,不然很少人會投放大量資產。買入前可能了解不高,但期望的回報亦較為長期,甚至比股票更長。最後,虛擬貨幣交易所與股票交易所不一樣,仍是易買難賣。有試過賣幣都會發覺要找出便宜、方便的方法取出法定貨幣其實頗為困難。消費者行為來說,交易費用高,自然會因行為受阻而減低頻率。

結語

討論最後必然又回到 — 到底Bitcoin是炒賣資產還是貨幣、Bitcoin有甚麼用處。未發生的事情,一定看不見。預測也要不一定人人角度相同。 不過以上的分析不論你當Bitcoin是炒賣資產還是未來的貨幣,仍然適用。而Bitcoin有甚麼用處,正正在近年開始慢慢發生。貨幣不一定要人人使用,只有要足夠大的用戶群,便會有使用的場景。
Bitcoin未必是現金般人人接受可以買雲吞麵,也未必如八達通般人人知曉;也許以Bitcoin交易大金額貨物,特別是跨境買賣,其實要比以信用咭、經過銀行等方便及安全,而大額交易對時間性的要求也較低,Bitcoin的交易處理即使時間較長,仍可接受。

話雖如此,2成的流動量也意味著交易價格的波動性。而原本的illiquid的Bitcoin亦有可能會慢慢進入市場,價格調整也無可避免。要投資,必定要衡量自己的流動資金及期望回報的年起。

———

事隔2個月才再出post,有機會聽到不同人對於這個專頁的意見,也清楚多了定位。希望回歸後帶來更高質素的出品吧。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