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玲查冊案裁決在即 報館暫停查車牌 三位偵查記者細說憂慮與堅持
《7.21 誰主真相》編導蔡玉玲,被指在製作相關節目時,以虛假陳述作車輛查冊,去年 11 月被捕及起訴,她早前否認控罪,案件將於今日(22 日)裁決。今次是香港首次有記者因查冊被起訴,與此同時,多個部門都收緊查冊程序(另見報道)。除了蔡玉玲查冊案外,還有其他傳媒因查冊報道而捲入刑事調查,有報館也暫停以查閱車牌資料協助報道。《立場新聞》訪問了三個偵查組和突發組記者,他們均認同查冊空間愈見收緊,但表明會繼續堅持調查工作 ,當中有人更指「新聞自由比香港更差嘅地方都有調查報道......依家未到話可以放棄」。
調查組記者:收緊查冊為造成資訊差距
在《蘋果日報》調查組工作 9 年的壹傳媒工會發言人林偉聰直言,政府收緊查冊制度,目的就是要增加官方和民間的資訊差距。查冊就是「白紙黑字、公認可信」的資料庫,讓記者可以從公開資料抽絲剝繭,以證據為基礎監察政府。但現時政府擁有所有資訊,公眾就有很大限制﹐換句話,即是「佢 (政府) 可以管你,但你就監察唔到佢」。
他舉例以往不少重要的新聞報道都是靠查冊做到。例如 2013 年《蘋果日報》透過查冊意外發現,時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家族在新界東北發展區擁有地皮而未有申報。林偉聰憶述,最初只打算解構各大發展商在發展區的囤地分布,但在「地氈式」的土地查冊中,查到其中一塊地由某一間公司持有,而透過公司查冊發現董事竟然是陳茂波太太許步明,才認為「可能呢度有啲古怪」,繼續追查下揭發事件。
《蘋果》已暫停查車牌
林偉聰指蔡玉玲因查冊被捕後,《蘋果日報》曾經試過多種方法繼續「查車牌」,但目前都已暫停。他表示《蘋果日報》有記者曾經試過直接到運輸署填實體表格,期間詢問職員若果是新聞用途要怎樣填寫,但職員卻著記者「自己決定」; 又試過自行在用途選項旁加上「新聞」的一欄,雖然成功查得資料,但報道刊出後﹐卻收到警方信件,要求蘋果日報交出查冊的記者資料。林偉聰質疑警方是想達「威嚇」的效果;加上發現運輸署提供新服務,會透過電郵通知車主其車牌被人或機構查冊,他擔心繼續查車牌只會「打草驚蛇」,目前已暫停這方式的查冊。
續有傳媒查冊捲刑事調查
翻查資料,繼蔡玉玲因查車牌被控後,另外有兩間傳媒早前亦收到警方信件,要求傳媒交出查車牌的記者資料。《蘋果日報》指 1 月收到警方來信,要求交出去年 11 月中,該報就一宗交通意外查車牌和報道的記者以及資料搜集員資料,以協助調查。警方消息指,《大公報》亦收到警方的信件,要求交出查車牌記者的資料,案件由總區重案組負責。
林偉聰指查冊空間收窄,的確會影響調查報道質素,蔡玉玲的案件亦確實令他有所顧忌,「講到要坐監係人都會驚」,但他強調偵查報道會繼續,「大家相信係啱既,對社會有益既,雖然係大壓力,但都係繼續做」。他相信雖然未來情況只會更差,不過記者會繼續找新方法取得資訊,「新聞自由比香港更差既地方都有調查報道......依家未到話可以放棄」。
外媒偵查記者:就查冊提檢控反映政府待傳媒態度
曾任香港 01 偵查組,現於一間外媒工作的記者陳潤南形容,「阿包」 (蔡玉玲) 所做的查冊程序是核實資料,全行「左、中、右」媒體的記者都有做,但最後就是檢控了她,質疑根本和她的做法無關,認為正常社會一定會尊重新聞自由,以查冊取得新聞材料應是頗強的抗辯理由,若果仍提出檢控,已說明政府對傳媒的態度。
陳潤南多年來視查冊為調查報道重要的工具。他曾透過查閱多份土地文件、買賣合約、按揭文件,掲發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家族找了馬來西亞港人的後代套丁。以往又會在立法會選舉期間詳細調查候選人的背景,讓公眾得悉箇中的利益關係。但目前入境處已收緊「 出生登記紀錄」及「香港結婚紀錄」 查冊安排,要求查冊人需得到當事人授權,或提供合理的查冊目的供處方審批,未來政府亦計劃限制公司註冊處的查冊文件,只顯示董事和公司秘書的通訊地址和部分身份識別號碼,他認為這令記者難以藉查冊百分百核實到調查對象的身份或者與某人的婚姻關係。
陳潤南認同,查冊空間收窄,記者的工作亦變得有風險,但認為「如果因為做正確既工作而有任何後果,係無辦法既一件事嚟」,記者的使命就是要掲發不公,監察公權力,「驚都一定會,但會盡量做自己既工作」。
突發組記者:收緊查冊如同想殺死呢行
入行超過 10 年,曾做過港聞組、偵查組,現時在突發組的記者 A 指,查冊如同每個記者的 「Bread and butter (謀生技能)」,特別是處理突發新聞,假設在車禍後,有司機不顧而去,記者會透過車牌查冊調查車主身分;在工業意外發生後,會藉查冊找出地盤屬哪間發展商,公司有否做足安全措施。他舉例指,油麻地廣東道 562 號唐樓一間尼泊爾餐廳,去年 11 月 15 日發生火警,釀成 8 人死亡。傳媒透過公司查冊得悉,監警會前委員鄭承隆任董事的公司持有事發大廈,再透過查閱圖則檢視大廈是否有非法劏房,最後鄭承隆回覆傳媒指,事發時大廈有 4 個單位租出,包括起火餐廳與樓上 3 個單位,但他不知道租戶將單位改建成餐廳及劏房。記者 A 質疑若果將來收緊公司查冊,將會連這些牽涉民生議題的新聞都難以跟進。
他認為政府收緊公開資料查閱,是扼殺傳媒空間,如「想殺死呢行」,想記者做「聽話既傳媒」、「傳聲筒」就最好,因為一有查冊空間,記者就有無限可能性發掘新聞,而收緊查冊後,就甚麼都要電郵至部門查詢,或者在記者會問官員,但他們又會給多少資料呢?不過,他形容雖然空間收窄,仍然會繼續查冊,但會做採取措施保護自己,例如一定會用公司帳戶,而非個人身分查冊,每次查冊都作紀錄,以防日後或有機會惹上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