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流放黃州,廩祿皆絕,生活艱苦,所幸他原寒士出身,居家向來儉樸,還可抵受得住,最難受的是在盛年時白白浪費了生命。他所作〈西江月〉詞,正表達了這種悲涼: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淒然北望。」(註31)

另一首〈卜算子〉詞,也表達了這種孤單和寂寞: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註32)

不過,蘇軾並沒有完全沮喪,而是把時間消磨在讀書丶寫作丶作畫及閒遊上。

「讀書是他自幼養成的習慣,不過好動的他,大抵只在一天中的晚間,才能靜下心來,挑燈夜讀,據説每夜必讀到鼓打三更方肯就寢,縱然從外面喝得醺醺大醉歸家,也仍然要取書來讀,讀到倦極才睡。

黃州讀書,早期,照他自己所説,『專讀佛書』,這很明顯是為了紓解心理上的壓迫,原是一時的現象。佛書不能滿足一個淑世精神未死的人,所以後來以讀史為多。」(註33)古人讀書,主要方法是背誦和抄寫,蘇軾在黃州時已年將半百,仍翻來覆去的背誦和抄書不倦。元豐四年(1081),他以不足一年的時間寫成《論語説》五卷。蘇軾的寫作態度非常認真,可以從這時的〈致滕達道書〉看到:

「專治經史,一二年間欲了卻《論語》丶《書》丶《易》。⋯⋯頗正古今之誤,粗有益於世,瞑目無憾也。」(註34)《論語説》成書後,由於有之前慘痛的經驗,便請文彥博(潞公)代為保管。並向文彥博説:

「⋯⋯軾始得罪,倉皇出獄,死生未分,六親不相保,然私心所念,不暇及他,但顧平生所存,名義至重,不知今日所犯,為已見絕於聖賢,不得復為君子乎?抑雖有罪不可赦,而猶可改也。⋯⋯

到黃州無所用心,輒復覃思於《易》丶《論語》,端居深念,若有所得,遂因先子之學,作《易傳》九卷,又以自意作《論語説》五卷。窮苦多難,壽命不可期,恐此書一旦復淪沒不傳,意欲寫數本留人間,念新以文字得罪,人必以為凶衰不祥之書,莫肯收藏;又自非一代偉人,不足以託以我必傳者,莫若獻之明公。⋯⋯」(註35)

而《易傳》九卷未能於黃州完稿。

後來,蘇軾在海南島百物皆無的生活環境裡,最難受的一件事恐怕就是無書可讀。

當張中陪蘇軾往訪黎子雲時,見他家有柳宗元集數册,便立即借回來玩誦。之後又得惠州的老朋友鄭嘉會(靖老)先後兩次由廣州船運書籍給蘇軾,説有千多册,蘇軾便有書可讀,並且愛上柳宗元丶陶淵明的作品,又作了百多首和陶潛的詩。陸游在其著作《老學庵筆記》曾説:「東坡在嶺海間,最喜讀柳子厚丶陶淵明二集,謂之南遷二友。」

紹聖五年,蘇軾作〈和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便是他和陶詩之始:

「子瞻謫居昌化,追和淵明《歸去來辭》,蓋以無何有之鄉為家,雖在海外,未嘗不歸雲爾。

歸去來兮,吾方南遷安得歸。

臥江海之澒洞,吊鼓角之淒悲。

跡泥蟠而愈深,時電往而莫追。

懷西南之歸路,夢良是而覺非。

悟此生之何常,猶寒暑之異衣。

豈襲裘而念葛,蓋得觕而喪微。

我歸甚易,匪馳匪奔。

府仰還家,下車闔門。

藩垣雖闕,堂室故存。

挹我天醴,註之窪樽。

飲月露以洗心,餐朝霞而眩顏。

混客主以為一,俾婦姑之相安。

知盜竊之何有,乃掊門而折關。

廓圜鏡以外照,納萬象而中觀。

治廢井以晨汲,滃百泉之夜還。

守靜極以自作,時爵躍而鯢桓。

歸去來兮,請終老於斯遊。

我先人之敝廬,復舍此而焉求。

均海南與漠北,挈往來而無憂。

畸人告余以一言,非八卦與九疇。

方饑須糧,已濟無舟。

忽人牛之皆喪,但喬木與高丘。

驚六用之無成,自一根之反流。

望故家而求息,曷中道之三休。

已矣乎,吾生有命歸有時,我初無行亦無留。

駕言隨子聽所之,豈以師南華而廢從安期。

謂湯稼之終枯,遂不溉而不耔。

師淵明之雅放,和百篇之新詩。

賦歸來之清引,我其後身蓋無疑。」(〈和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註36)

蘇軾羡慕陶淵明的澹逸,欣賞他的悠然,先後和陶詩124首,輯成《和陶別集》。

他又整理黃州所作《易傳》未完稿共九卷,續撰《書傳》十三卷。在〈答蘇伯固書〉説:「某凡百而作,但撫視《易》丶《書》丶《論語》三書,即覺此生不虛過,如來書所諭:其他何足道,三復誨語,欽頌不已。」蘇軾又計劃撰《志林》一百篇,但只寫了二十篇,蒙赦放還,未及成書。(註37)

從今日存世的作品來看,蘇軾肯定是一個多產的作家。他不單作品產量多,題材廣泛,而且佳作不少,並且帶領潮流,影響後世。他不只在自己所身處的時代是一個著名的詩人丶詞人丶畫家丶書法家,至今還被視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而蘇軾最出色的作品,很多都是在他仕途失意的時候寫的。因此,以蘇軾為例,處困境或挫折時,退而讀書和寫作,未嘗不是一個出路。這樣做不單只讓人有機會抒發情緒,沉澱思想,同時,讀書和寫作也可以成為一個具體的目標,甚至能夠幫助自己調整人生的步伐和方向,準備自己,重新出發。

註31:《蘇東坡新傳》(上册)頁381。

註32:《蘇東坡選集》頁167。

註33:《蘇東坡新傳》(上册)頁382。

註34:轉引自同上,頁386。

註35:轉引自同上,頁386至387。

註36:維基文庫: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古文集成_(四庫全書本) / 卷71,2021年4月8日瀏覽。

註37:《蘇東坡新傳》(下册)頁382至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