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早前向學校發出國安教育指引,預告各科課程內容將結合國家安全教育元素。教育局昨公佈多 8 科國安教育課程框架,當中包括初中科學科、高中的物理、及化學科,連同早前已公布的生物科亦有更新。當中列明,要認識「國家疾病防控」「太空安全」 ,又建議可帶學生到大灣區考察、參觀大亞灣核電廠等。

初中學習水資源及石油資源

中一至中三的科學科將包括一些幫助學生了解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與人類關係的課題,例如「節約用水與水質污染」、「生物多樣性」、「二氧化碳和氧於自然界中的平衡」及「酸的腐蝕性」等,以加強學生對本港、國家及全球生態議題的關注,明白維持自然環境及天然資源可持續性的重要性,以認識國家安全的定義和涉及國家安全的 13 個範疇。

在「節約用水與水質污染」課題中,學生要認識香港的食水來源、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和方法,從而明白維護水資源對維持本港和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在此課題,學校可與設計與科技科協作,以 3D 打印技術製作節水裝置,讓學生明白節約用水的方法。至於在「二氧化碳和氧於自然界中的平衡」,學生則可讓學生觀看短片認識氣候變化對極地及生態環境的影響,從而了解保護極地及生態安全的必要性。另外局方指,「酸的腐蝕性」課題可讓學生了解酸雨的成因及其對環境和生物的影響。

局方表示,在本科學生可参觀「水知園」教育中心,讓他們認識香港的食水來源及明白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和方法,學生也可到大灣區考察,讓他們認識和了解國家有關減廢的政策及處理固體廢物最新的科技發展情況。

維護核安全、太空安全必要性

在中四至中六的物理科,局方指要透過學習「放射現象和核能」、「能量和能源的使用」和「天文學和航天科學」的相關課題,讓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使他們明白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認同「維護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和「新型領域安全」,包括太空安全的必要性,明白共同承擔可持續發展的責任。

在「放射現象和核能」課題上,教育局提到可安排學生到深圳市「大亞灣核電廠」參觀,了解核電廠的運作和緊急應變措施,以及「中華電力低碳能源教育中心」,加深他們對使用低碳能源以應對氣候變化及減低空氣污染的認知,以及加強學生對國家核能發展的認識。

化學科增強關注善用資源、環保議題

高中化學課程則涉及不少化學與科技、社會和環境互相連繫的課題和議題,例如礦物和化石燃料的開發及使用、綠色工業的應用、空氣質素管理等。

當中「金屬」課題,局方指金屬資源有限故有需要將金屬再循環,學校可安排學生透過資料搜集、 分組討論和匯報等學習活動,進一步認識更多有關國家和其他地區在金屬資源提取及再循環的現況。

在「化石燃料和碳化合物」課題,除了討論石油餾分作為燃料和碳氫化合物的來源,並讓學生認識使用化石燃料所帶來的空氣污染、酸雨、全球暖化等環境問題,此些問題亦有列在初中科學科「二氧化碳和氧於自然界中的平衡」與「酸的腐蝕性」等課題之中,但指引未有顯示初中科學科有特別指出鹼的影響。

生物科認識國家疾病防控

在生物科中,局方表示要透過學習「健康與疾病」和「生物工程」等有關課題,讓學生認識微生物的潛在害處和與傳染病的關連;以及認識生物工程在不同範疇下的廣泛應用及其對道德倫理、 法律、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潛在影響。指引表明,生物課程有不少與國家安全相關的課題,教育局稱除了引用本港的例子外,也可引入國家在生態保育、污染控制傳染病防控和環保保育的例子,讓學生加深對國家的認識。

當中在「微生物與人類」課題,局方特別提到章節「病毒」可以 2019 冠狀病毒病 (COVID-19) 為題,進行專題研習,認識病毒的傳播途徑,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以及預防方法,從而明白維護生物安全的必要性。

另外,在「微生物的害處」章節,局方強調老師要讓學生從可靠的網站,例如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中國疾控中心和世衞,搜集有關預防傳染病的資料,認識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本港和內地政府對傳染病防控的政策和措施,並以及「國家對人民健康」的重視。

局方指,生物科交流活動可參觀內地的生態保育區,認識國家在生態保育上的工作,亦可與地理科協作,「安排到粵港澳大灣區考察」,了解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國家在生態保育、污染控制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参觀本地生態保育區僅放在這些交流與参觀活動的最後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