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教育】中學 ICT 要教分辨「假新聞」 教師:與科目無關
教育局昨日(22 日)再公布 8 個科目的國安課程框架,涵蓋中文、資訊科技、以至企會財等課程,其中於高中資訊及通訊科技科(ICT)、初中科技教育、小學生常識科等至少 4 個科目,提到要教導學生分辨「假新聞」,列明須分析「報章上傳播假資訊的真實個案」,而健康管理科則要從國家衞計委等「可靠網站」引用資料。有匿名初中科技教育、兼具高中 ICT 經驗的老師指,其任教科目本來主要教導學生 AI 程式、STEM 等程式技術,與「真偽」的倫理道德概念無關,不解為何由 ICT 及科技教育,要教導何謂「假新聞」。
科技教育老師:沒課時教假資訊
該匿名科技教育老師坦言,對科技教育及 ICT 也要教授國安課程感到驚訝,「假新聞」概念以往通常於通識課教授,電腦科則較重視技術實踐,近年不論高中初中亦愈來愈重視學生於 STEM、人工智能、程式編碼的課程,根本沒有足夠課時,於每周兩節的科技教育科加入「假新聞」教學,「如果咁講,其實所有科嘅內容都可以分資料真偽,地理、生物都得,係咪未來所有科都要教一次點分假資訊?」
通識科老師:有意識避免用《蘋果》《立場》作教材
近日,警務處處長鄧炳強多次不點名批評《蘋果日報》有關學童在警察學院玩槍的照片,稱報道分化和煽動仇恨,有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同時表明支持就規管「假新聞」立法。
而根據最新的高中 ICT 國安課程框架,教師須與學生一起分析「報章上傳播假資訊的真實個案」,讓學生明白網上傳播假資訊者會因此而負上刑事及民事責任;強調要在網上「謹言慎行」,做個負責任的網民。
中文科國安課程「唔算好辣」
另外,中文科國安課程亦建議學校可舉辦普通話講故事比賽,以及內地交流活動等,根據名作參觀國內景點作「深度閱讀」;中文科新增的教學重點之一,是協助學生「認識、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並培養其對「國家文化的保護意識和能力」,將透過學習中國的傳統習俗及名人傳記,如孔子、岳飛、詹天佑等,培養學生的人生態度、家國情懷及加強國民身份認同。
有中文科老師認為,內容與以往做開的差不多,細節亦「比較虛」,還未有如內地中文科般「跟著習主席走」等內容,教育局也早已鼓勵普通話教學及學習中華文化,形容中文科國安課程框架暫時「唔算好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