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Kasper Forest:矛盾與諧協《Conflict Hong Kong》
【文:波利】
說來慚愧這些年歲還是第一齣次踏足葵涌這一側的工業區,打開攝影師工作室的大門,映入眼簾的不是閃光燈和反光板,而是滿牆的書本與文藝的氣息,誠如Kasper所言這不算是他製造作品的地方,更像他思考之處。
確實不論是以往的《金童玉女》系列或是最近的《窄路相逢》,一幀幀相片背後仍是不離反思社會性的深層思考。有時很怕帶着藝術的名號幹著社會性的事,過了那條界線那是紀實或社會運動,不是藝術。誠心的說那是帶着善意與意義的,但藝術角度看那就是江湖郎中。而真正的藝術家便像踩着那條界線的鋼線,看似從容不迫地走着。
《Conflict Hong Kong》是什麼?
波利總結兩個關鍵字:十年、邊緣。這也是為何Kasper把矛盾與諧協說得這麼動人的原因。
其實十年沒有什麼原因,也就是為一場紀錄下一個時限;不過也許是時代所給予的責任,還是屬於藝術家的前瞻,矛盾在香港在這十年似乎從暗湧浮上枱面。
攝影的關鍵永遠是鏡頭看著哪裡,Kasper想看的香港人,但相片中卻幾近沒有最典型的華人面孔和地標;是所謂邊緣的一群人,用這樣主題的也許太多太多,但在自詡多元的香港為何這竟能是永拍不完的題材?核心一點如此表面的多元可能來自的卻是冷漠,根本視而不見,且看似大方的容許不同去存在。Kasper舉了果欄一帶行人隧道為例,本無人使用的隧道一旦積累了露宿者,好像什麼不得了的事情要發生了一樣,漂白水洗地,甚至永久封禁。矛盾就是如此藏著寧可不被發現。
Kasper:「這系列的相片雖然多是漆黑,但希望借我的手,可以令他們走向光明。」
我問到作品滿佈陳設與安排,這系列算是寫實主義嗎?Kasper與我都會心微笑,明白了問題的本義,尤其在攝影媒介中紀實攝影是有其獨特而祟高的地位。他爽快回答他是指為一個舞台就嘗試打機一樣,不同的角色遣調至不同的場景之中,把矛盾創造出來。例如千金小姐就在垃圾堆之中;這種老掉牙的對比在畫面中請得如此諧協,甚至攝影師不說出來亦沒有人知道。
身份
步步深入其實作品的核心是身份的問題。誰屬邊緣?其實最終問的還是誰是香港人?不論是媒體的報道還是觀眾,也許都帶著標籤去看:這談貧窮的、這是談LGBT的,以此多一份理解是好事,但如果有那麼的一天所有身份都消除了,這僅是一些香港人的系列,僅此如此。
他與波利,和很多本地藝術家一樣都在思考什麼是香港的藝術?
所謂身份,Ksaper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近年社交媒體上出現了很多的忽然咖啡師、品酒師;除了潮不潮,恐怕這麼的身份就是提供了他們在工作上逃離的一片窗戶,用這難言真偽的喜好搭成的避難所。
沒想到Kasper認為自己對藝術著了魔的瞬間,亦與此系列有關。曾經在內地辦展,親眼目睹了觀眾看着自己的作品流淚,是連自己也未曾想像過的激動。Kasper主動提出把作品送給她,她婉拒,是因為這幅作品根本不能放在家裡。但親眼目睹自己相片的力量,更令Kasper潛心去做這件事。
系列過了五年,是中期,更應是步向高潮?我追問未來一兩年系列的走向。Kasper決定在系列會深入探討變態與不變態的問題,例如繩縛、SM等的社會禁忌。我可以總結這是矛盾衝突由外部因素轉為內部因素,雖然不至是走向一個驚人的方向,不過可以看到探究核心的轉向。
回歸作品
波利談回作品,相對穩定的構圖,寬闊的明暗光譜,保留的背景形象;種種的風格我不禁好奇發問,Kasper除了藝術創作外有無有從事商業攝影?他簡單的回應:絕不。縱有受過品牌的邀請,但對他來說攝影藝術創作彷彿一片最後的疆土,再不容其他價值侵犯。
粗粒的畫面充滿力量,誠如他所說的,在攝影裡面有太多的方法做到類似的效果;但他選擇的是古舊的底片相機,來自那力有不逮的曝光能力,似乎更符合主題性。
經歷長時期的拍攝,Kasper坦言對於最後的展覧形式仍未有定案,尤其作品並不是為今天而拍攝的,而十年或更遠的未來,紀錄的形式更是至關重要。
在Kasper的眾多系列之中,我相信我們可以期待Conflict Hong Kong系列在未來會有更意想不到的發展。
Kasper Forest 網頁:www.kasperfor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