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有「害」:從「少」開始教育的環保課業
【文:何偉歡 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項目主任,羅金義 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聯席總監】
很多人認同環保應該從「小」開始教導,但又有多少人經常警覺環保也應該從「少」入手?從小生活在物質豐富的香港,小朋友從不缺少玩具。2015 年一項市場調查指出, 香港 65% 的小朋友擁有 50 件或更多的玩具,近 15% 更表示玩具多不勝數。香港居住環境擠迫聞名國際,人均面積只有 15 平方米,又如何容納數之不清的玩具呢?數不清,整理難,所以最常用的處理方法是直接丟棄,超過一半受訪者會因為儲存空間有限,即使是簇新玩具也會被丟棄。
玩具對環保之害
如同三色回收口訣,小朋友對廢物管理三步曲 “Reduce,Reuse,Recycle” 也啷啷上口。1975 年《廢物綱領指引》面世,3R 架構被全球視為管理都市固體廢物的主導原則。三個層次的優先次序是不可以改變,首先是避免和減少產生廢物;然後是再用;最後是回收及循環再造。然而,小朋友自小就「被動」、「主動」地收到不少玩具。調查發現近 35% 的被訪家長每個月會花 2,000 元購買新玩具給小朋友,因為父母認為玩具既具有娛樂性,又具有教育功能,對小朋友的成長發展十分重要, 是必需品。此外,來自商店「贈送」的小禮品也使小朋友玩具成災。《紐約時報》曾指出單是麥當勞每年就向全球分銷近 15 億個玩具,比美國最大的兩間玩具製造公間 Hasbro 和 Mattel 更多。
我們亦可以從全球兒童人口增長率和玩具行業銷售額的變化窺豹一斑。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4 年 0-14 歲的兒童人口為 19.1 億,到 2019 年增長至 19.7 億,增長率為 3%;而玩具協會(The Toy Association)的數據顯示,全球玩具行業銷售額由 2014 年的 792 億美元增長至 2019 年的 907 億美元,銷售額增長率為 15%,比全球兒童人口增長率足足高出五倍。
自小擁有過多的玩具,「減少」(Reduce)的環保課業又談何容易?
迪士尼經典動畫《反斗奇兵》中,胡迪、巴斯光年等一班玩具陪伴主角安仔成長,是安仔童年最好的玩伴。安仔長大後,把陪伴他多年的玩具轉贈給寶妮。當安仔駕車離開時,胡迪默默地看著安仔背影說 “So long, partner.” 甚為催淚。現實中,人與玩具的相處的時間又有多長?香港沒有相關統計數字,但根據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統計,每年回收 40 萬公噸的玩具中,平均使用壽命只有六個月。也許是「貪新忘舊」?又或是「成長階段需要」轉變?很多玩具只是短暫停留在你我的生活當中。然而,玩具的真正壽命確是 “So long” — 根據統計,全球九成玩具由塑膠製成,世界上第一個塑膠玩具,甚或我們父母的兒時玩具,都可能仍然存在於地球的某一個角落 。畢竟,塑膠需要長達幾百年時間去分解。
二次世界大戰後塑膠開始大流行,價格低廉的塑膠用品充斥我們生活的每一部分。小朋友一出生使用的奶樽、奶嘴、尿片等,全部離不開塑膠。玩具在「色彩繽紛」的外表、「有教育意義」和提供無限「歡樂」的包裝下,很容易令人忘記它們是塑膠的本質,以致玩具行業對環境帶來的傷害一直被輕視。2014 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評估塑膠》報告,就 16 個常用塑膠的消費行業的塑膠使用所帶來的環境成本進行了評估,發現玩具是自然資本強度最大的行業,單是塑膠使用的自然資本成本,便佔其年收入的 3.9%,是每百萬美元收入所相應使用於產品的塑膠量最多的行業。
購買前未有從「少」着想,但玩具要重用、回收,也很困難。香港並沒有有關棄置玩具的數字,現時玩具與包裝物料、碎料、廢料等列為「其他塑膠廢物」。而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其他塑膠廢物」棄置量佔香港廢塑膠棄置量差不多一半。玩具「最好」的出路可能就只有轉贈別人,或者送贈玩具回收機構,才能延長玩具變成「垃圾」的時間。
至於回收,先不說塑膠在香港的整體回收率只有 8%,但塑膠玩具就不像紙張、鋁罐、膠樽那樣便於回收。它們多由多種物料混合製成,既有塑膠又包含金屬等等,很難分拆回收,因此可以被回收利用的可能性近乎零。最終,玩具只會被歸類為普通垃圾,棲身於堆填區、海洋,又或是消失於焚化爐中。
面對現今的「塑化世界」,大量研究指出塑膠污染如何加劇氣候變化,又是如何影響森林和海岸生態,從而危及我們的生存環境,「走塑」早已經成為國際共識。很多人都認同我們下一代是氣候變化的最大受害者,香港的民意調查亦發現 84% 受訪者認為氣候變化的影響將對下一代的衝擊更大,而受訪者尤為擔憂下一代的健康狀況。這絕不是杞人憂天,國際權威期刊《刺針》(The Lancet)2019 年發表氣候變遷與健康追蹤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現象,使現今出生的兒童健康深受衝擊 — 氣溫、水位上升、濕度轉變使傳染病增加;食物短缺、物價上漲以致兒童營養不良的死亡增加,等等。
玩樂還是玩具?
事實上,「玩樂」對小朋友的發展和成長有重要作用,這是國際社會認同的。早於 1989 年,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第三十一條就強調:「締約國確認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閒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活動。」同時,學術研究亦指出「玩樂」有助於小朋友認知發展、身體腦部發展、社交發展和情感發展。但請不要誤會,是「玩樂」(Play)對於兒童的成長至關重要,而不是「玩具」(Toy)。
我們不是反對擁有玩具,而是針對「過多」的問題。過多玩具不但未能發揮它們應該的效能,甚或會影響小朋友發展。2018 年美國托萊多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ledo)進行了一項有關玩具數量跟小朋友玩樂質素的研究,結果發現為小朋友提供較少玩具,他們的玩樂質素反而較高,更能啟發小朋友的創意,有助他們更深層的認知發展。
大眾大致上知道塑膠對小朋友健康的影響,家長都用心為孩子選用較為安全的塑膠用品,甚或避免使用。但日防夜防,「玩具」難防,很多家長、大人就此失守了。減少購買玩具,不會讓小朋友的玩樂減少,更何況「千金難買心頭好」。《反斗奇兵》中接收了安仔玩具的寶妮,最愛的卻是「小叉」(Forky)— 一個由自己親手用即棄餐具製造、世上獨一無二的玩具。「小叉」一直認為自己不是玩具,只是為了吃飯喝湯而存在,用完了就被丟去垃圾桶。但這個整天喊著「我是垃圾」的膠叉,卻被寶妮視之為瑰寶,只因這是她自己第一件親手所造的玩具。
也許,我們也可以從自製玩具開始,教導小朋友不要浪費的環保課業。就趁今年以「應對塑膠污染」(Tackling Plastic Pollution)為主題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讓小朋友從減少買玩具開始,拒絕塑膠化,身體力行為環保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