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秋霞(教育機構創辦人、香港「失敗教育」發起人)】

致:剛好遇上逆風的你。

一直以來,也覺得「感恩」這個課題很難做。
一方面因為從小已被教導要怎樣做,另一方面覺得大家應該也懂這樣做。
似乎好像要「得到」一些東西,「達成」一些目標,「乎合」一些心意,才會覺得「感恩」。那麼如果「得不到」、「達不成」、「不乎合」時,是否就沒有「感恩」的餘地?

在這個艱難的世代,究竟應如何「不離地」地感恩,
— 不是因為事事如意,一帆風順才值得「感恩」,
而是即便遇上狂風驟雨,驚濤駭浪,我們仍能找到值得心懷「感激」,值得說「感謝」,值得會心「感動」的人事物。
又或者這樣理解,或許有一些「感恩」,是潛藏在令人望而生畏的風浪中。


一、你眼中的「感恩」是甚麼?

與一間合作已久的小學,一連三天,舉辦了一個在風浪中前行的主題體驗週:
校長、老師化身成為童話人物,齊登「感.歎號」,展開一場令人歎為觀止的感恩求生之旅。
因為懂得「感恩」,才會「驚歎」日常生活中,有這麼多令人由衷「道謝」的地方。
第一天「在風浪中啟航」、第二天「在風浪中找尋」、第三天「在風浪中破浪」。
孩子通過一系列的風浪體驗,由他們自主地理解「感恩」的定義與意義,並透過具體實踐,在生活中加以應用。

第一天活動完結後,立刻整理孩子的心聲,校長、班主任,也被他們的一言一語打動。
在差不多四百位孩子的作品,有二百多位的內容,在第二天的活動中被公開分享,由於篇幅有限,節錄部份跟各位分享:

「感恩」的部首是「心」,用「心」來「感恩」!(曾天朗)

感恩是一種愛。(蔡天瑜)

感恩是可以令人覺得很幸福。(劉柏熹)

我認為「感恩」是一種很甜的糖,能令人感動流淚,感受到「你」的感謝。(吳凱軒)

感恩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才能懂得甚麼是感謝。(譚津軒)

我覺得感恩是一種從心表達的感謝和滿足。(何嘉星)

感恩是發自內心的感謝,我們要知足。(鄭樂怡)

感恩是你多謝,你還有甚麼,雖然你失去了一些東西,但是你還有生命,你還活著。(廖多鈺)

不幸中的大幸就可以感恩。(胡智韜)

感恩是感謝的一種方式,不管別人做的只是多渺小的事,我們也要感謝和知足。(李俊希)

感激幫助過自己的人,尤其是在逆境幫助過自己的人。(何傲)

小學年紀的孩子,在第一天活動後,已明白「感恩」與「謝謝」的不同:
「謝謝」是外顯禮儀,「感恩」是內在感激;「感恩」與「心」、「愛」、「甜」、「善良」、「知足」、「幫助」、「表達」密不可分。


二、你是為了甚麼而「感恩」?

其中一個活動,邀請三位童話人物,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

扮演「農夫」一角的校長,分享自己四歲父親去世,並且自小在婆婆家同住的經歷;
扮演「獅子王」一角的老師,分享自己一個未曾相見已分離的女兒,與太太在眼淚中經過的經歷;
扮演「Elsa 公主」一角的老師,分享自己如何跟牧師一起,為三隻流浪貓兒,一次又次舉辦葬禮的經歷。

問現場很多眼睛紅紅的孩子們,他們在哪裡找到了「感恩」?
一雙又一雙小手,徐徐舉起。

孩子說,他們也在「失去」中找到「感恩」。
小孩們並沒有否定這些「失去」的傷痛,但他們看到更多的,感受到更多的,是在這些傷痛中的美麗:

  • 父母不在自己身邊,讓個人學會更獨立自處,學習自我解難,學習生命中一切的愛也不是理所當然的。
  • 自己第一個未出生已逝去的女兒,讓一個家庭變得更凝聚更相親,因為「我們在一起」,因為「痛與痛讓彼此連結」。
  • 短時間內見證小生命的一再消逝,讓人學會生命無常,無常的是人生,有情的也是人生,讓每一個生命也在尊嚴中道別,在尊重中離開。

三、瞬間看「感恩」

活動前後也發現,「感恩」的人,往往在心理、生理、人際、生活及成長上均較積極正向。
與此同時,他們是很「敏銳」的,「敏銳」別人的好,「敏銳」際遇不好中的好,「敏銳」事物不足中的充足。
他們很少抱怨,常常把「感恩」掛在嘴邊;縱使在一瞬間,也能好好「感恩」。

這些瞬間,我們在活動期間,一點也不陌生。
當中與兩位孩子的互動,讓人感受尤深。

第一位男生,在活動第一天,因為主動參與,常常表達而頻頻被表揚。那一天的他,大放異彩,眼睛閃耀。
到了第二天,看到同學一個又一個名字被表揚,自己的卻不見縱影,他開始不再主動舉手,坐姿開始東歪西倒。
有老師告知,他外出去洗手間後,便坐在辦事處門口,不打算進到禮堂。
小休時,他主動找我,表示想跟我「傾傾」。

  1. 「在第一天與第二天,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表現有所不同?」他點頭認同。
  2. 「你第二天是因為甚麼原因而垂頭喪氣?」「佢地一個二個都俾你讚,一個二個都有獎勵得我無。」
  3. 「你是很希望有人看到你的努力嗎?」他沒有搭話,只是眼睛定定地望著我,然後慢慢地點頭。「我看到你的努力,也看到你的好;同時,我亦看到其他同學的努力及他們的好。」我稍稍停頓,然後再問:「你是否為了讓別人看見你的好,你才做好?」他語氣肯定地說:「不是。」
  4. 「那麼可否讓我們一起學習,即使別人看不見我們的好,我們依舊做好;當看到別人的好,我們嘗試為他們讚好,好嗎?」

他伸出手指尾,我們就此立了一個微小而堅定的約定。
第三天,他是全校最早回來的學生,協助排好禮堂的椅子(那時候是沒有人會看見的,我感謝神讓我早到看見)。他在活動期間一再舉手,即使不獲選中仍對著別人鼓掌,他的眼睛,再度閃耀。
他送給我的紙仔中寫著:「白雪公主,是位天使。」

第二位也是男生。他在頭兩天的活動中,認真投入,獲得同儕很多的鼓勵。
第三天,他沒有被選中作答及分享。回到課室進行活動,他一看見我經過走廊,立刻跑出來找我。他以質問及不客氣的口氣地向我提問:「白雪公主,點解我舉咗手成三分鐘,仲要企埋起身,你都只係揀咗舉咗手兩秒嘅同學?」
聽到這個「不滿」、「投訴」,當下第一個反應是甚麼?
當下的第一個反應是,這不是一個「不滿」、「投訴」,這是一個「渴望」。
「渴望」被看見,「渴望」被聽見。

  1. 「你第一天有沒有機會被選中作分享?」「有啊!」(語氣繼續堅定不移)
  2. 「你第二天有沒有機會被選中作分享?」「都有啊!」(氣勢繼續強勁)
  3. 「你覺得自己第一天及第二天的表現好嗎?」「好啊!」(眼神帶點自豪)我回應說:「你的表現不是好。」他眼睛帶點不解。然後,我再說:「你的表現是非常好。」他的眼睛開始變得柔和。
  4. 「在第一二天中,你有很多分享的機會,而且還要做得那麼好。我不單希望你好,我也希望其他同學一樣好。所以我在第三天,一直也有看見你,只是把機會也分給一些第一二天沒有機會的同學。」

「哦!原來係咁!咁我明白哂啦!」接著,他很爽快地伸出單手來,跟我做了一個很「兄弟」的握手動作。

兩個孩子,讓我瞬間「感恩」的是:
不應單看孩子外顯的行為而否定他們,而是透過好奇探索,層層理解,看見他們不被看見的內在。
當孩子脆弱的內在被看見時,他們就有出路了。


四、「風浪」與「感恩」

這艘「感歎號」,不單是孩子的成長讓人「!」,沒有全校師長齊心的付出,就沒有這些「!」。
學校願意騰空三天不上課,全校師生一齊登上「感歎號」,學習在風浪中,裝備孩子逆境中的「感恩力」。
由事前籌備(支持活動、影片拍攝、後期製作、各項設計、處理物資、行政安排),至活動期間(放下身段、拋頭露面、全情投入,積極參與),到活動後(後續跟進、欣賞孩子、表揚老師)等,通通不遺餘力。

我千想萬想,也想不到,在愈難做教育的時代,愈是遇到有心做教育的好同伴。
三天以來,沒有空過肚做活動;活動後竟然收到學校度身訂製的「守護手鍊」;這幾天一直收到學校校長、主任、老師的致謝。

「一係唔做,要做就豁出去!做教育唔係咁嘅咩?」

這是林逸龍校長、陸雪瑩主任、姚雙慶主任、生命培育組成員、各級班主任、辦公室同事、工友叔叔及姨姨,教懂孩子和我們團隊的事。
不能夠只有我知道他們的好。我全心全意,從心而發,由衷感激:
一所有溫度的學校,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二小學。


五、結語

在風高浪急的時代中,讓我們得以乘風破浪的關鍵之一,大概少不了在逆風中,持續不斷,發掘微小而實在的感謝點滴,累積快樂,走向幸福。
不是在順境中的幸福,而是在逆境中,仍能找到幸福的理由。
或許,這就是上天,給予我們每一個置身此時此地,一個重要而堅定,活著的使命。
共勉,心照。

 

作者自我簡介:

  • 一名嘻嘻哈哈吱吱喳喳的生命教育搣時。
  •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及教育學院畢業後,任教通識教育科,自此愛上孩子,相信教育。
  • 後來發現世界很大很美麗,教育其實可以很好玩,於是外出闖蕩,與不同學校及單位積極開拓各種教育的可能性。
  • 現為一所教育機構創辦人及香港「失敗教育」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