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薪債台高築 澳門勞工局發威剪藍咭 澳亞衛視陷重大經營危機
2019 年爆出欠薪風波的澳門澳亞衛視,拖糧問題一直非常嚴重,資方以擠牙膏方式出糧,令員工苦不堪言。為對付惡意欠薪,澳門勞工局出動殺手鐧分階段剪藍咭。據了解,最後一批外僱已於 4 月 20 日退場,辦公室頓時人去樓空。目前澳門總部只剩下個位數本地員工,電視台主要靠重播節目維持最低限度運作,兩檔新聞時段由香港站和珠海十多名員工勉強撐起,才不致開天窗。相比全盛時期澳門本部曾經有 150 名員工,如今澳亞衛視猶如只剩下空殼,變成一家澳門「離岸」電視台。
勞動債權或逾千萬
澳亞衛視台北站 2018 年底欠薪事件已曝光,2019 年甚至被法院查封設備清償勞動債務。
澳亞衛視不少員工已服務超過十年,光是勞動債權,百多人的欠薪和年資補償等,保守估計涉及金額隨時上千萬。有前員工透露,位於第一國際商業中心的辦公室早已繳不出租金,連停車場也被禁用,燈油火蠟等一般開支都有欠款,外面還有一堆積欠多年的街數未清,部分債權人已入稟法院索償。不時有人打電話到公司用粗言辱罵催還錢,甚至有人疑為討債曾經上門潑水。無奈高層神隱,留守的員工慘變夾心人,返工不但多月無糧出,更整天惶恐不安、精神壓力超大。
「同事很可憐,幫忙撐到最後,不單沒有拿到錢,走的時候也沒有人出來交待一句。」 隨著 4 月 20 日「大限」迫近,澳亞連人事部也走清光,近日再有十多名澳門和內地員工陸續到勞工局申訴,大部分人離職時至少欠薪半年。
「之前每兩個月發一次薪水,2019 年開始拖得比較長,那段時間很多人離開。最近一年就更差,有時三個月才發一個月,最近三、四個月都沒發一分錢。」
「真的很差,不顧員工死活,大家生活都很緊張,特別是要還房貸、養小孩的人。有些人身邊能借的朋友都借過了,撐不下去就離開了;有的下班後做點兼職掙點生活費。」
「作為記者,這家公司的自由度相對澳廣視大,可以決定做自己想做的題目,當然不是沒有框框和紅線,但總體不錯。同事都好好,資源少,但都會盡做。」熱愛新聞工作,但當這名已離職的記者回想起長期欠薪的壓力還是不禁深深嘆氣:「那時會更多回家吃飯,減少娛樂活動,但已經無法俾家用屋企人,他們也會擔心,勸你讀咁多書點解要做份咁嘅工?這是最大壓力,那時自己也會很矛盾和掙扎……」
「半倒」電視台
澳亞資金流多年來一直不穩,長年有遲出糧的問題,但澳門總部情況已算好,一般不會超過一個月,外站情況更糟糕。台北站欠薪事件早在 2018 年已被傳媒曝光,不但三十多名員工長期拖糧,就連招牌節目《走進台灣》的名嘴主持通告費也發不出來。台北市勞工局曾開出超過 100 萬台幣罰單。2019 年 5 月更被法院查封電腦、攝影機等設備,清償台灣員工的勞動債務,被嘲成了「半倒電視台」。據當時《鏡週刊》報道,台北站當時也出現辦公室欠租,要員工「帶錢返工」先墊支出差費、電話費、平日採訪的士費,使用盜版軟件,欠錢欠到連的士公司都不肯再合作等。
有前新聞部員工坦言,當年台北站的慘況在澳門其實也有發生。更令人憤慨的是,多年來電視台並非沒有收入,例如澳門基金會每年有數百萬的節目贊助費,卻未見高層將資源投放在節目製作和設備上,反而將錢轉到老闆名下其他生意用作周轉資金,這在澳亞已是人所共知,「每次都說公司有困難、可以盡快解決,但一直跳票,後來當然大家都不相信,只是狼來了。」
年收澳基會 800 萬
澳亞衛視近年獲澳門基金會批出 3,880 多萬節目贊助費。
他狠批,澳亞將拍攝贊助節目的人力資源壓到最低,新聞部老舊的攝影機、腳架和電腦等設備一直不更新,只能靠技術部同事不斷修完再修才能繼續用,這些員工多年來盡力為公司,最後卻被當成免洗筷、用完即棄,如今連走也不知是否可追回血汗錢。「前陣子聽說香港馬會(直播費)有三百萬進來,沒有出糧。之後又說,基金會好快有一筆錢進來,但最後還是沒有出」、「就算他其他生意輸咗、蝕咗,完全不關我們事,為何要澳亞的員工去承擔?」
翻查《特區公報》,澳門基金會一直有贊助澳亞衛視多個資訊性節目,說好澳門故事,例如:《感動澳門》、《預約幸福》,回歸週年紀念及基本法推廣節目。光是 2015 至 2020 年,已獲批超過 3,880 萬公帑資助,2019 及 2020 年均獲批 800 萬,一點也沒受疫情影響,但薪水還是發不出來。
澳亞衛視 2001 年在澳門登記註冊,並獲澳門特區政府批出衛星電視廣播服及特別准照。以往澳亞以新聞、時事評論及資訊性節目為主打,在 2010 年後開始逐步為澳門人所認識,加上澳亞是澳門惟一取得大陸落地權的電視台,在市場上有一定優勢。根據商業登記,主要投資者是內地商人林南,他也是香港創業板上市公司百田石油的大股東。2005 年中石油、中石化也曾入股澳亞衛視,之後將股本逐步轉移多間英屬處女島公司。《論盡》曾經聯絡澳亞董事長林南,了解近日電視台的財務和營運狀況,但至截稿前暫未有回覆。
澳亞衛視董事長林南(右一)也是上市公司百田石油的大股東。
勞工局出招
對這宗惡意欠薪事件,澳門勞工局並沒有手軟。據了解,自從 2019 年事件曝光後,資方不斷以擠牙膏方式出糧、拖至卷宗送入法院最後一刻前才還錢給員工,藉此規避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儘管鑽盡法律漏洞,但勞工局也不是省油的燈,運用行政權限,自去年起分階段減少該公司外僱名額,每次只續期半年,希望迫使資方糾正違法行為,早日將血汗錢歸還予員工。最終情況未有改善,勞工局亦落閘不再續該公司所有外僱配額。
澳門勞工局回覆《論盡》查詢證實,自 2019 年至 2021 年 3 月,共接獲 178 名澳亞員工求助,共開立 29 宗個案。其中 6 宗個案經當局處理已解決、18 宗個案需送司法機關審理,餘下 5 宗個案仍在調查階段。
留守員工四折支薪
有人走,但也有人為生計被迫繼續留下。員工透露,為維持基本運作,避免新聞時段開天窗,澳亞高層已有「先見之明」,去年將大約 10 名藍咭不獲續期的內地員工安排在珠海做編輯工作,但竟然還要壓價只願意支付四成薪水。目前澳門總部只剩下個位數本地員工負責新聞錄製、將訊號發送上衛星的必要工序,其中有些本地人更只是兼職員工。
4 月 20 日後,澳亞衛視的確依然能開台、24 小時都有節目播出,但不難發現主要是不斷重播幾個倉底貨舊節目,廣告也是來來去去那三、四個。專門報道本地事務的《澳門萬象》,在人力資源嚴重不足下,已難再見到自己採訪的澳門新聞,內容大多是政府的立法會和防疫記者會直播畫面,或者將舊聞重播當新聞,星期一的戴華浩又會在星期三繼續出現,甚至播澳門消費咭的官方宣傳片,但求塞滿時段,相當尷尬。
澳亞衛視目前以重播節目為主,維持最低限度運作。
【澳亞欠薪】血汗電視台還想賣牌賺一筆?監管部門似消失
左一為澳亞董事長林南。(資料圖片)
曾經風光一時、在兩岸四地都有分站的澳亞衛視如今深陷欠薪、債務危機,但其實公司財困早有先兆,台北站勞資糾紛在 2018 年底已被媒體曝光,本地欠薪風波亦已發生兩年,主管「衛星電視廣播業務准照」的澳門郵電局有無履行監管責任也是一大疑問。如果監督部門早點介入,了解澳亞的營運狀況,會否能挽救這間公司、避免欠薪事件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盼望白武士出現
據了解,澳亞衛視廣州、北京和台北分站近兩年因財困已陸續收攤。至今台北仍然有不少員工被拖欠薪資有冤無路訴,追討無門。欠薪事件亦間接影響了澳門在當地的聲譽。這次澳亞最終能否化解危機、甚至有「白武士」出手相救仍是未知數。但據已離職的前電視台高層透露,董事長林南多年前已有意賣盤,只是開價十幾億,令不少投資者卻步。即使近期深陷泥沼,有員工表示他仍未曾放棄希望。
事實上,澳門另一間衛星電視營運商「宇宙衛星通信」與澳亞衛視兩間企業關係密切,共用工作人員及辦公地點,兩間公司的股東會主席均是林南。根據第 46/2011 號運輸工務司司長批示,宇宙衛星通信獲特區政府批出路環龍爪角衛星路一幅佔地 13,162 平方米地皮,興建兩幢大樓,用作寫字樓及電影製作之用。有關地段將於今年 9 月到期。相信這才是賣盤的底氣,算得上比較有價值的資產?但衛星電視特別准照營運商及相關用途土地承批人,涉及重大股權轉讓,必須得到澳門政府相關部門批准。
龍爪角衛星發射站批地將於今年 9 月到期。承批公司宇宙衛星通信同樣由林南持有。
曾承諾開設六條頻道
根據第 3/98/M 號法令,訂明無線電通訊具有公共利益,「衛星電視廣播業務准照」屬於公共財,營運者必須證明具備「足夠的技術、經濟及財政能力」才能獲得經營牌照。根據第 46/2004 號行政長官批示所載的「十五年總體發展規劃」,清楚列明當年澳亞衛視的投資承諾和宏大願景,其建設目標除了澳亞衛視中文台,還計劃開設英語學習台、音樂藝術台、電影電視劇台、粵語台、商業台。可惜目標再美好,現實還是完全走了樣,其餘五條頻道還是無影無踪。
監管制度高高掛起 不聞不問?
根據上述批示,澳門郵電局是衛星電視廣播業務准照之制度的營運監督實體,有權每年要求營運商呈交業務報告及帳目,派員巡查設備,確認其「有適當之技術、經濟及財政能力」繼續提供服務,有權對營運商提出指示及建議,就牌照續期、中止或廢止向行政長官提交意見。澳亞多年來不但未能落實當年的發展計劃,更長期出現拖糧狀況,很難理解前行政長官崔世安在 2018 年為何還是照樣為澳亞續牌 15 年。當年主管部門是否有履行過監督職責?
回頭看今天,澳亞衛視財困纏身,就連員工欠薪集體訴訟在初院勝訴,法院勒令要在 4 月初繳交 70 多萬補償頭期款,澳亞也付出不來,繼續擠牙膏只是交了 30 萬元法院罰金。連基本的僱主責任也無法承擔,在澳門的員工幾乎走清光,似乎像變成一家「離岸」電視台,試問這間企業如何符合「有適當之技術、經濟及財政能力」的必要條件?
又根據第 46/2004 號行政長官批示第 11 條,訂明了哪些條件下,行政長官可在主管部門建議下中止或廢止准照,例如:「因直接歸責於持牌人的原因,在未經批准下全部或部分中止所提供的服務」、未經許可轉讓准照衍生的權利或破產等。另外,如果營運商「多次違反監察實體所作的指示及建議」、「將公司總辦事處或主行政管理機關遷出澳門特別行政區」,同樣是政府可合理收回牌照的理由。
郵電局:倘發現違規依法處理
對於澳亞衛視嚴重欠薪事件是否已可構成交回牌照的理由,以及當局可曾核查宇宙衛星通信有條件履行特別服務准照所要求承擔的義務?以符合土地批給的目的?澳門郵電局覆函《論盡》表示,目前已就有關事宜及消息與相關持牌人作溝通,以及了解其業務經營情況。倘發現持牌人出現違反牌照及法例規定的情況,本局將根據有關適用的法律法規作出處理。
【澳亞欠薪】法網易逃!惡意欠薪僱主零懲罰無成本
4 月 20 日前再有一批澳亞衛視員工申訴,他們至少被欠薪半年。
一直有協助澳亞衛視受害員工的澳門直選議員李靜儀認為,這是其中一個經典個案,可以看到惡意欠薪的僱主如何鑽盡法律漏洞,規避處罰:資方只要在卷宗移送法院前最後一刻「找數」,即可銷案、零罰款;《勞動關係法》雖有「罰金轉監禁」的條文,但原來不適用於法人,根本無阻嚇力。另外,勞動債權保障基金要拖到最後,等打完官司、法院確定資方無支付能力才墊支,無法體現及時救濟員工的立法原意。
僱主欠薪 納稅人埋單?
「欠薪和工傷賠償都屬於僱員的生存權。冇咗收入,難聽啲講句,員工同屋企人都可能會餓死,所以外地對工資權的立法保障係非常嚴肅嘅事!」
李靜儀指出,儘管《勞動關係法》2008 年修訂,是希望加快處理欠薪個案、加重處罰違法僱主,但實際操作上未必能及時幫到員工,反而令惡意欠薪僱主有機會卸責。問題就出在第 86 條的「自動繳納」機制,法律容許資方只要在勞工局將筆錄移送法院前清還欠薪,即可免罰款兼銷案。當時的立法原意是希望設一個調解機制,如果僱主願意出糧,員工快點拿到薪水,免除日後興訟也是好事。
但近年不少無良僱主利用這機制,就算有錢也未必先用來解決欠薪,「擠牙膏」式出糧,往往拖到火燒眼眉、送法院前最後一刻才找數。最後違規僱主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卻要由納稅人埋單。以澳亞衛視的個案為例,由於涉及人數多,勞工局要動用大量人力、物力,開立卷宗調查、筆錄、跟進等前期行政程序,快則半年、長則一年核實事件,造成大量行政成本。這度「活門」放生了違法者,僱員被無故長時間拖糧無任何補償,唯獨僱主能零成本、零懲罰地逍遙法外。李靜儀亦感歎,法例似乎是更多保護僱主而非僱員。
即使第 86 條有一例外條款,如果違規僱主是「累犯」,不適用此機制。但李靜儀指出,由於「累犯」跟隨《刑法典》定義,門檻相當高,除非曾被法院裁定欠薪,否則都不適用這條例外條款。
澳門僱主欠薪要坐監?
2019 年澳亞衛視台北站已爆出欠薪事件,有已離職的澳門員工指當年台北的慘況其實澳門也有發生。
香港欠薪,法律講明要坐監,震攝威力立竿見影。澳門雖然也有「欠薪罰金可轉換為監禁」的條文,但李靜儀坦言十多年來少聽見真的有欠薪僱主被判監的個案。翻查澳亞衛視員工早前欠薪個案的判決書,當中提及「根據《勞動關係法》第 87 條配合《刑法典》第 125 條及第 47 條規定,考慮到本案嫌疑人為法人,其在性質上不能被科處徒刑。因此,上述罰金將不轉為徒刑。」
李靜儀表示,香港法例的行文比澳門清晰得多,指明「法團的董事、經理、秘書或其他類似人員的同意或縱容或疏忽下所犯,則該人即屬犯了相同罪行,一經定罪,可被判相同的刑罰。」日後澳門檢討勞動關係法,有必要堵塞上述漏洞。
欠薪墊支太消極 介入太遲
以澳亞衛視的個案為例,雖然公司已債台高築、欠薪事件持續兩年,但由於澳門勞工局認為澳亞仍然可能有支付能力,因此暫時仍無一名員工可以申請到勞動債權保障基金。據統計,勞動債權基金 2016 年成立至今,批出個案並沒有如期的多,除了 2016 年有 233 人申請,涉及金額約 654 萬,其餘三年批出金額都非常少,只有 20 多萬,2018 更連一宗申請都無。2020 年則批出 125 萬,涉及 22 人次。
李靜儀解釋,目前欠薪工人要等法院作出裁決、確認僱主再無資產償還勞動債權,員工才可獲得墊支。但如果要等兩、三年時間跑完所有程序,確認僱主沒有償還能力,甚至公司已註銷商業登記或倒閉才墊支,勞工局對勞動債基金的法律理解未免太消極,無法及時幫到需要救濟的工人。
現時勞動債權墊支基金運作另一問題是,介入時機太遲。她主張,若當局認為僱主仍有償還能力,應在更早階段為僱員墊支欠薪、依法成為「代位取得債權人」,由公共部門向僱主追討欠薪或更具成效,將比僱員長期為訴等待、奔波而無果好得多。「(勞工局)你又唔罰佢,又唔代位債權去追佢,既然你認為佢有支付能力,好應該追佢要佢俾錢員工先,法律俾了權勞工局但又無用到。」否則,等到案件幾年後完結終於到墊支基金手上,墊出去的錢很大機會無法追回來,因為涉案僱主可能早已離開澳門或變賣資產。即使法院後來證實存在虛假欠薪個案,法例亦有返還機制,讓政府追回墊支款項。
勞動債權保障基金歷年欠薪墊支數據
原刊於《論盡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