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5 日澳紐軍團日 — 劫難凝聚出身份認同
闖過難關頂硬上,就係畢生兄弟。1915 年加里波利之戰登陸地點不似預期,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聯合軍團血戰海崖,死傷近四萬人,卻在沙場中認住這班出生入死,同聲同氣的兄弟,凝聚出有別於英國人的身份認同。
4 月 25 日澳紐軍團日(Anzac Day),就是為紀念 1915 年 4 月 25 日起加里波利之戰中犧牲的澳紐軍團軍人,是兩國的重要節日,列為公眾假期。這一日,澳紐各地會舉辦守夜悼念、黎明升旗和巡遊等紀念活動。這場戰役,意外地成為了國家身份認同的里程碑,以及著名歷史人物生涯的分水嶺。
澳洲華人參軍史
當時,約 250 名澳洲華人參軍被派往加里波利戰場作戰。當中,中英混血兒狙擊手沈比利 William Billy Sing 在四個月內擊殺了約二百名敵軍,拯救了不少陷入苦戰的戰友,戰績彪炳。沈比利因而被同袍稱為「加里波利刺客」(The Assassin of Gallipoli),並獲頒屬第二級英勇嘉許的卓越行為獎章(DCM)。沈比利的故事,後來更被改編成影視作品。
沈比利 William Billy Sing
出將入相邱吉爾
加里波利之戰,是邱吉爾人生的重要挫折。1915 年西線戰場陷入僵持,時年 41 歲的英國第一海軍大臣邱吉爾策劃登陸作戰,圖謀直取鄂圖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以迫使鄂圖曼投降,打通達達尼爾海峽以支援沙俄。但戰況不似如期,死傷慘重,邱吉爾被迫辭任,轉以陸軍少校身份前往法國,參與西線戰事。1917 年 1 月,調查委員會報告將失敗歸咎於前首相和陸軍大臣、以及海陸軍不協調,邱吉爾得以重返政壇。
邱吉爾大概未必想到二十年後,他會帶領英國走過另一場更大規模的世界大戰,再於戰後 77 歲時再度出任首相吧。
戰將國父凱末爾
加里波利之戰,亦是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Kemal Atatürk)成名之役。時年 34 歲的鄂圖曼帝國陸軍上校凱末爾成功抵擋英軍及澳紐軍團進攻,守衛國土,成為戰爭英雄。1916 年,他晉升准將,奉命趕赴東線對俄作戰。
一戰以同盟國戰敗作結,鄂圖曼簽訂條約,允許大片國土獨立成國及成為列強託管地,軍隊被限於五萬人內,財政由戰勝國監督。凱末爾及一眾民族主義憤恨不滿,建軍對抗外國軍隊入侵,以弱勝強。1922 年,凱末爾推翻鄂圖曼哈里發,翌年建立新生土耳其,推行世俗主義及西化國策。
在戰壕迎戰澳紐軍團的凱末爾。
識英雄重英雄
過往多年,本港的澳紐軍團日儀式有一個特別時刻,是由土耳其駐港總領事讀出 1934 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的悼文,以慰澳紐將士在天之靈:
Those heroes who shed their blood and lost their lives, You are now lying in the soil of a friendly country. Therefore rest in peace.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Johnnies and Mehmets to us where they lie side by side here in this country of ours.
You, the mothers, who sent their sons from far away countries wipe away your tears; Your sons are now lying in our bosom and are in peace. After having lost their lives on this land they have become our sons as well.
凱末爾在 1938 年逝世前,多次回應澳洲報章,讚揚昔日對手澳紐軍團日英勇,表示敬意。此篇悼文或經後人增潤,並非出自本人之手,惟惺惺相惜之意不虛。
Watershed Hong Kong 網站 / Patreon /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