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 × Junior】踏入今年的第 16 天早上,過百雙眼晴凝視著荃灣如心廣場的外牆。一張輪椅、一個攀登者、六條繩,前「包山王」黎志偉嘗試爬上 319 米的高座大樓。朝 10 晚 8 的挑戰未算完美,在強風下只能在 250 米之處停下來。沉澱兩個月,回到挑戰之地的他再談起那天的難度、遺憾、經歷,解開心結後再向更高峰進發。

體路資料庫圖片

黎志偉這名字早就耳熟能詳,甚至已親眼目睹過他三個月前的創舉,但真正和他有面對面的交流,還要算是今次訪問。這天我們先碰面再前往荃灣公園,途中禁不住問起,那天攀登之後有否再回來荃灣西?「其實很快已回到這裡,因為爬完那兩晚完全睡不著,睡個多小時就會醒,所以星期一早上就回到如心,坐在外面的廣場。」經歷十個多小時的身體煎熬,加上未能完滿結束的情緒變化,身心俱疲之下失眠也是人之常情。「我坐在那裡望著工作人員拆支架,又望著屋頂回想當晚的情況,究竟還有甚麼可以再做好一點?在這裡坐了一個下午,算是解開了自己的心結,那一晚才能真正睡得著。」

心結花一個下午解開,但身體恢復的時間卻遠遠不止這短短半天。完成挑戰後的記者會上,黎志偉說自己全身肌肉都抽筋、八隻手指起滿水泡、雙腿亦凍得像雪條一樣。「雖然肌肉恢復要兩星期,甚至平時沒大感覺的腹部都隱隱作痛,但算比我想像中恢復得快。手指的水泡的確經常面對,但一次過有這麼多真的很惡劣,也是第一次。」

體路資料庫圖片

風大得很,像是拆彈般要極小心做每一個動作。

第一次這麼惡劣,正因為今次挑戰確是輪椅攀登的初嘗試,他更成為全球首個攀登建築物的輪椅使用者。黎志偉以往攀爬的大多是攀石牆或山崖,倒是前一星期的練習才初次感受到高樓外牆那超乎想像的壓逼感。「原來在這麼高的位置向下望是會暈的,令所有動作都變得很緩慢,二來風大得很,像是拆彈般要極小心做每一個動作。」試想像正乘坐玻璃纜車,或在觀光塔的玻璃地板往下望,或許心中也會有一點害怕,更何況是身旁 180 度均毫無依靠,腳下 200 米才是地面的那份空間感,「是與平時在體育館練習差四倍的世界,山崖我會望到旁邊有石頭和樹,石牆也還可以借力。但在 40 層以後完全只能隨風擺柳,感覺很無奈,而且連我這樣身經百戰都害怕,證明是有多恐怖。」

體路資料庫圖片

如心酒店 42 樓是傳媒近距離拍攝黎志偉攀爬的其中一處。那天我們在房間內等候個半小時,卻一直連黎志偉的頭盔也未見到。原來室外的風勢已變得難以預料,他的所有繩索亦因旋轉而纏在一起。「在你們見到我之前已經多次撞牆,甚至我都怕撞破玻璃,也怕失控撞壞輪椅或撞頭,情況非常惡劣,就算有幻想過也想不到會這麼恐怖。」幾經辛苦捱過這難關攀到 65 樓的休息站、抵達 225 米的高度,但大廈周圍卻風繼續吹。當時黎志偉的身體狀況已到臨界點,他不諱言想過就此作罷。但望到身邊的團隊,再想起親朋、市民和華懋集團等的支持,又始終不忍遠離。

體路資料庫圖片

我想會否就此死在這裡,了結自己的人生?

「出去那刻也不知能再爬多少,可能 5 至 10 米就要回來。怎料立即進入一個高度集中的狀態,甚至比之前爬得更快,也沒有再避,反而乘著風去爬。」這樣迎著風向前衝了半小時,上下六條繩再次在時速 42 公里的風速下緊纏起來,黎志偉便在外牆懸空近一小時。「最壞情況是會『爆 anchor』,繩索全斷就跌下去。我想會否就此死在這裡,了結自己的人生?」幸而想像歸想像,現實是大會在晚上 8 時半中止挑戰,攀登的高度停留在 250 米,並成功為香港大學籌得 770 萬元。

攀登者每次攀爬某程度上也是與死神搏鬥,儘管安全措施做得多好也有一定風險。就像今次挑戰一樣,即使如何計算、演練,也未必想到風和日麗的星期六會在入夜後變得寒風刺骨。「也許演繹到我的人生就是如此戲劇性,所以當然有感而發認為人生了多一個遺憾。現在回想是一個可以放低的遺憾,因為已經用盡了能力。」那晚黎志偉說到人生時雙眼通紅,但現時眼前的他眼神已豁然開朗,面帶微笑。

連公公婆婆或是倒垃圾的姐姐都知我是誰,生活也因此有少許改變。

為脊髓傷患者籌款以外,黎志偉更希望以攀登比喻人生,用自身鼓勵他人,「即使有殘缺也好,永不放棄、盡力去做的運動員精神又能否在工作、生活、人生應用到呢?我也想大家想到、講到、做到。」五年前登上獅子山的經歷事後結集成書,又拍成紀錄片和電影,今次也不例外。訪問當日的下午,碰巧就是舉行公布微電影面世的儀式,「雖然今次有全程直播,但可能香港也只有一小部分人記得,放上大銀幕才能令它流傳下去,讓更多人知。」

任何事在這年頭透過網絡都能傳遍世界各地,黎志偉的經歷曾入選勞倫斯獎每月候選名單,遠至毛里裘斯也有受其啟發的病人,同時在本地也愈見多人認識這個名字,「昨日在屋苑碰見一個七十多歲的婆婆,她說看過我的訪問,自己也經常去做運動。當時我就覺得真正入屋,做到街知巷聞,連公公婆婆或是倒垃圾的姐姐都知我是誰,生活也因此有少許改變。」

完成兩次經典攀登後,黎志偉希望衝出香港,挑戰外國更高的建築物,或美國國家公園的高山,「攀登者未到死的一刻都在尋找突破,這並非單純想得到獎項或掌聲,而是自己心中的要求。每個人心中的呎都不同,或許有人覺得爬到獅子山已經很厲害,但我的目標更大。」訪問尾聲,我著黎志偉背著青衣島拍照,剛好面對著如心廣場向西一邊,「我沒有從這角度看過如心,原來也頗特別。」對,人生事都有很多角度,一時失意不等於一輩子挫敗,一次意外積極面對也許會令你再攀上高峰。

 

圖、文:麥景智

原文刊登於《Sportsroad Junior》Issue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