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Irene Chan】

朋友是在職母親 (working mum),懷孕時上班,早上繁忙時間在港鐵車廂孕吐,全部乘客被迫旁觀,她嘔完收起膠袋,揩嘴,若無其事繼續旅程。以前產假是前4後6,即預產期之前4星期至產後6星期是有薪產假,有同事放前1後9,因為可以有多3個星期親自照顧初生BB,想想要挺著大肚子上堂、落堂和轉堂的艱難,所以其他同事在走廊樓梯遇上準媽媽,都會肅立迴避,靜心等待一大一小安全通過。

放完產假的同事通過webcam陪着BB一起哭; BB病了連早餐也來不及吃就先致電診所掛號,到時候又遙控送診、陪診;孩子病好了,要訂座付鈔,吃自助餐慰勞各位照顧者;最驚駭的是收到家傭的電話說放學接不到女兒,差點兒就即時報警,原來是給老師留下來教導了一會兒,所以遲了出校園。其他關鍵時刻如幼稚園入學、小一派位、中一派位等,更是一心幾用,手揮目送,都積極參與,在公在私,應付裕如,照樣升職加薪,毫不遜色。

無論是全職主婦或是雙職母親,都需要別人幫忙,才能完成養兒育女的大業,這些孩子的照顧者包括非直接受薪者例如親人,例如孩子的爸爸、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等,直接受薪者如老師、醫護、家傭等。相信所有孩子的照顧者除了職責所在,都還有愛心的付出。

常說做父母應該「考牌」,教育局準備好課程指引沒有?考評局又會如何出題?通識科會涵蓋伴侶相處、夫妻之道及父母之道等人際關係嗎?每個人都來自家庭,亦將會有自己為中心的核心家庭,這些和家人相處的原則,及時排解家庭糾紛等也是「普通常識」來的。

作為「過氣」的教育工作者,和終身母親,除了立法,我覺得政府各個部門在教育和宣傳方面,都可以參與,同心協力預防慘劇的再發生。

政府應該拍攝影片,或採用其他宣傳途徑,內容有關在各個發展階段的兒童的行為特點,介紹有效的管教方法,讓孩子的照顧者有理可依。教育局、醫管局的眾位教育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和兒童行為學家等專家可以集思廣益,發揮所長,一起為兒童謀福利。

這些影片,可以考慮在以下場所播放 :

一, 母嬰健康院:讓懷孕母親在做產前檢查開始,就有有效管教子女的準備。

二. 醫院產科「病房」:讓準爸爸和其他親友也有心理準備,知道怎樣是虐待兒童。

三. 私家醫生和診所:尤其是產科和兒科診所。

四. 負責學童保健的學生健康服務中心。

五. 學校內:最好在大門附近或操場等孩子的照顧者會停留和經過的地方,在以下時段播放:

        1. 上學和放學時;

        2. 派成績表和家長日時。

除了教育孩子的照顧者外,也要使小朋友知道孩子的權利,明白管教和虐待的分別。當他們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覺得不安時,要找他信任的成人來傾訴,而這些的傾訴或投訴是會被重視的。

在理想的社會中,人應該互相信任,教育可以使大家在信任的基礎上有共識,從而形成規範,及早更正錯誤的想法和行為。

在此向所有付出愛心的孩子照顧者致意!

作者網誌

作者簡介: 退休教師。好學,成櫃桶興趣班沙紙。年輕時常轉工,曾任專職家庭主婦 1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