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手記】記者的志業
港台《鏗鏘集》《7.21 誰主真相》編導蔡玉玲,去年因查車牌被控兩項「明知而作出要項上的虛假陳述罪」,本周四被判罪成。
那全城關注的 7.21 元朗襲擊中,首個被定罪的,竟然不是白衣人,而是調查真相的記者。
記者圈子一片悲憤,很多行家在社交媒體打出「採訪無罪」。平常在《立場》office 一角埋頭苦幹的調查組同事,馬上寫了篇採訪手記,質疑裁決疑點重重,法院不但沒有維護傳媒的工作空間,更作出嚴重削弱新聞自由的裁決,當眾宣讀尋真相記者的「罪狀」:「我們都成了『罪犯』,日後面對的處境有多艱難,實難以想像。但調查報道不會消失,社會有不平事,記者就會查,這份追求真相的精神會延續下去。」
裁決前跟蔡玉玲做了個專訪的專題組同事,則看到庭外聲援阿包的活動文宣上,寫著「fearless」、「selfless」,並以此作為專訪的主題。文章形容阿包將個人的熱情、信念、生活中的大部份時間都貫注到新聞裡面,而結果「如常報道,如常問問題、找答案,如常查冊,不意就走到警察上門的一天。」
這種狀態,不單是阿包獨有,今時今日在很多記者身上仍然體現。這不只是一份工作、一個身分,而是一種信念,對於尋求真相的信念。
我們近日訪問了三個偵查組和突發組記者,均認同查冊空間愈見收緊,但表明會繼續堅持調查工作 ,當中有人更指「新聞自由比香港更差嘅地方都有調查報道……依家未到話可以放棄」。
又如蔡玉玲在專訪說:「記者的志業同你的人生價值觀係分唔開,如果突然有一日唔可以再做記者、以後唔可以再做任何採訪工作,我想像啦,可能你嘅人生價值即刻會跌到零。」
如果不能再採訪,是否就會覺得自己是零?不敢這樣說。但在那一天來臨前,就繼續如常吧 — 如常觀察,如常發問、如常找答案,如常報道。
例如被改得面目全非的選舉制度,這星期我們嘗試拆解,新制度下 1,500 個選委,究竟有多少可由特首直接或間接掌控?答案是 198 席。關於這個「特首揀選委,選委揀特首」的「權力內循環」,請讀調查組同事的發現。
我們也關心和平抗爭的未來,因此本周跟大律師公會主席夏博義做了一次專訪。對於上周的 8.18 案,香港法院首次對和平的未經批准集結判處監禁式刑罰,夏博義強調和平示威是疏導民怨的重要渠道,若市民和平表達的權利被剝奪,民怨無法宣洩,最終或會轉向具破壞力的途徑,包括暴力。
英國分部的同事問的問題,則是當地樓價的升幅(年升 8.6%),究竟跟香港 BN(O) 移民有沒有關係?我們為此訪問三家不同地產經紀公司,他們不約而同指,最少到目前為止,實際上影響不大——他們認為,香港人買樓是事實,但由於整體比例仍然甚低,遠遠未到導致樓價明顯攀升的情況。
中學文憑試(DSE)開考,我們訪問了歷經兩次「最折騰 DSE」的重考生阿欣,讀中四時受通識科啟蒙,開始參加學運及社運,因參加反修例關注組受校方針對、家人反對。上屆 DSE,正值示威浪潮之後、疫情之始,學校停課、考試延期、自修室停開,阿欣自言受各種因素影響失手,與大學無緣。今屆考期轉眼即至,阿欣苦笑說,情況縱壞,她仍想堅持成為「留下來的人」,無意隨家人移台。她希望未來入讀大學新聞系,記錄香港人的故事。
為了記錄香港人的故事,《立場》影像部同事去了離島。2019 年 5 月,立法會工務小組通過「明日大嶼」5.5億元前期研究撥款,三名坪洲島民阿俊、阿傑、MYRIEM,於是決定在坪洲、梅窩、芝麻灣、長洲搞個跳島生活節,讓人知道填海將會失去甚麼島嶼價值。對島嶼明日的想像,阿俊這樣說:「船到橋頭自然直唔係佛系、咩都唔做好事就會發生,意思係盡做,到最尾都唔應該放棄。」
另外,由台灣新聞攝影協會舉辦的 2021 台灣新聞攝影大賽本周公布結果,《立場》奪得三獎。攝影記者黃奕聰去年八月一張記錄爆疫老人院撤離的照片,得到一般新聞類第三名;另外,影像記者張旻匡、劉子康分別製作的短片,則記錄了在已被收購重建的北角皇都戲院中,留守到最後一刻的「文字師」歐陽昌的信念,及在後國安法時代開業的深水埗一拳書館,主理人龐一鳴守護真相的堅持,兩條短片均獲得網絡影音新聞專題類優選獎。謹在此祝賀得獎同事 — 他們都是會將個人熱情、信念,生活中的大部份時間都貫注到新聞裡面的人。
2021 年 4 月 22 日下午,西九裁判法院外,被裁罪成的蔡玉玲堅定地說:「我衷心希望業界,我哋一齊搵到方法,繼續信守我哋嘅價值,繼續履行我哋嘅天職,我哋唔好就咁放棄。」堅持記者的志業,也是我們的心願。壞時代裡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