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志樺;圖:香港電台】

「你有冇常識㗎?」,提起常識,腦袋不期然就彈出這句曾經流行的口頭禪;尤其出自青少年之口,帶點傲慢,但理據經常甚有說服力,內有真知識,成年人都比下去。

「常識」來自日常,近在咫尺,表面平平常常。也許如此,有種錯覺小學「常識科」相對其它科目或語文,容易被認為是「閒科」。任教常識科的陳志松與曾瑞麟老師卻不能認同,相信專科專教,常識對孩子的全人發展有莫大影響。兩位老師設計的課程,心思細密,平常中見不平常,成績有目共睹,深得嘉許。

教授方法方面,老師特別重視體驗,不時帶學生走出教室,回到生活吸收種種常識。孩子在這純真階段,讓其盡量打開眼界,身歷其境接觸自然環境、社區、歷史文化及藝術創作,就得啟蒙。小學時期,本毋須太執意「前途或起跑線」,拔苗助長只會適得其反。其實百川匯海,科目沒所謂閒與不閒,只在乎學習的心態。

學校座落大埔,得天獨厚擁偌大田園及農地,靠近自然也就蘊藏著豐富的「常識」。這正與老師的理念相輔相乘,讓學生實地上課、考察、做實驗……也重新認識「泥土」。大地上的泥土看來平凡,也是生命之源,值得呵護和研究。從了解其成份、功能、特性,再延伸到耕種的基本知識和體驗農夫的精神。

昔日的農業時代,耕種有時,農夫要知天文氣候靠觀天象,也要面對突至的天災逆境。收成背後是需要毅力、汗水與知識,都值得孩子好好學習;平凡卑微如一棵蔥、一粒米都得來不易,要懂得珍惜,不應浪費。拓闊視野就有豐富常識,老師也善用跨科學習,一點一滴助孩子建立世界觀。設計初小課程,會著重從學生感受出發,以認識自身與環境關係為主,並培養同理心。至於高小課程,就更著重跨學科學習,讓學生接觸不同範疇常識,宏觀生活與世界。

朋友打趣說:他沒常識但有知識,「知識改變命運」才是成功之道。也許,常識未必能改變命運,但常識令我領悟朋友那句「格言」不能盡信。假若電飯煲忽然在地球上消失了,常識曾教我如何搭爐生火,把生米煮出熟飯來。常識,往往在緊急關頭,比你想像中重要。對於孩子,學常識就是好好學習生活,明白事理。

求常識不難,能讓純真的孩子快樂學習,就更加理想。老師設計課程,亦以趣味及提升學習動機為先,也會加入適量的挑戰性,因為好玩就自然想學。校園在大埔,一個充滿歷史、文化及生活力的社區,本身就是一個大學堂。課程內,老師會帶學生走訪區內廟宇、市集及小店……並主動與街坊寒喧,了解民生和歷史文化。對於小學生來說,與陌生人溝通已是一種挑戰。

2018年,大埔西邊的林村河,曾經發現過千條死魚,引起居民對生態保育、污染問題的關注。其後,老師也曾帶領學生到河邊考察,收集河水樣本,測量酸鹼度(pH)及溶氧量(DO),並將樣本帶往大學化驗室再做詳細分析。過程令學生接觸社區,了解河水質素狀況;實驗讓學生知道求真要有科學精神,態度要嚴謹。在資訊泛濫的世代,孩子太容易從網絡得到無限的「知識」,卻難辨真偽;但透過活動,體驗見證、經歷、切磋就更能貼近真知識。

固然「常識科」就是要讓學生擴闊見識,由生活以至世界觀建立良好基礎。一直以來,學生都要面對沉重的功課壓力,以至忽略了身邊事物,甚至個人興趣;學習只為成績,其實並非教育的本質——也許,這也是一種人所共知的「常識」,值得反思。

*****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卓越教室》以紀錄片形式製作,介紹八組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的老師及其獲獎教案。節目逢星期日晚上8時於港台電視31播出;本集於4月25日播放。港台網站及流動應用程式RTHK Screen同步直播及提供重溫。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outstandingteachers2021/episode/74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