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傷大雅的爭拗又何妨 — 2021 年通識卷二速評
一如所料,今年的通識題目就是如此「規矩」。要考生提出個人立場及論證的題目,觸及的爭論,亦是無傷大雅,成功確保「教育安全」。
第一題
題 (a) 問及網絡資訊如何影響市民作出與健康相關的決定。考生可藉著通訊科技普及、社交媒體的資訊流通等背景,解說不同網絡資訊如何促進,或妨礙大眾在預防疾病、治療或復康等方面的選擇。問題簡單直接,在新冠疫情肆虐下,同學若能以此全球傳染疾病作例,應可得出合理答案;若再能提供慢性疾病的例子,內容會更豐富,亦可表現考生對公共衛生此單元的內容有較全面掌握。
題 (b) 則要討論「醫療專業人員在維持公共衛生方面是否扮演最重要角色」。考生首先要意識到除了醫護在維持公共衛生佔一席位外,政府、公眾、跨國企業,如藥廠,或者商界等持份者亦有其角色,因此,此題必需要作比較,才能得出誰「最重要」。在論證過程中,考生可比較各持份者如何在保障大眾健康、建立健康生活習慣、或善用醫療資源等方面,以達致維持公共衛生的目標,再附以具體例子說明,則可準確回應題目要求。討論亦可從本地的公共衛生狀況,擴展至全球層面。
疫情下,政府與本地醫護就封關、全民檢測、接種疫苗的矛盾,其實為此討論提供了一些提示。但不好意思,題目並沒有要求考生評析持份者表現,我們不必評論是「所謂專家醫生」成為推動公共衛生的障礙,還是政府未能盡其職責。還是繼續回歸技術性的討論吧,很安全。
第二題
題 (a) 要學生解釋電子支付對本地消費模式的影響。考生只要展示個人對網絡普及化,及互聯網技術發展的認知,推出對大眾消費模式的改變。例如電子支付發展成熟,表示網上購物越趨普及,這有機會引致過度消費,或衝動性消費的情況。又或者商戶透過電子支付平台對網絡客戶消費的大數據,令消費者的消費模式更趨一致。
技術性的問題,不妨一問再問。題 (b) 需考生論證「創新科技對本地青年人的就業前景帶來機遇多於挑戰」。看似「有利有弊」,是可爭論的議題,但隱藏了本地社會近年一些根本的矛盾 — 青年人可在何處發展?應有何政策配套支援?題目的設定,是要考生把創新科技放置在眾多職業選項/經濟產業之中,讓他們就青年人在創業或投入勞動市場的選擇、職場晉升、實踐多元發展等方面辯論,但卻對「創新科技」的應用本身選擇避談。
第三題
題 (a) 要求考生分析影響港人運動習慣的因素。直接平淡得有如初中的校內測驗題目。罷了,不必多說。
規矩的題目,在最後一題繼續。(b) 題要論證「要顯著提升港人生活素質,政府應增加投放文化體育方面的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多番向學生強調議題討論的角度選取,其實要放在具體的社會 context。筆者並非否認「文化體育」的重要性,但在現今的社會政治氣候下,土地和房屋、政制改革或社會福利保障更受社會關注,怎樣看都難在題目中落「增加投放文化體育方面的資源」此建議,作為「顯著提升港人生活素質」的選項。
可預見的答案是如果考生同意上述觀點,其中的論點可以是因為政府投放更多文化體育資源,能促進市民身心、精神健康。同學當然可以在提出相反觀點時,涵蓋政治、經濟、社會其他方面的觀點,呈現多角度、具批判性的討論;但問題的焦點仍要圍繞「文化體育的資源投入」。答案安全,因為提問本身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