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家麥穎森「Dear Universe,」 — 無垠與萬變的存在
人們盤坐在海邊的嶙峋石頭上,面對著每一天的潮汐漲退。他們的嘴角是鹹澀的、皮膚是乾癟的、頭髮是蓬亂的──彷彿一切存在於我們身上的,都只是別人所賦予自己的東西。我們窮盡半生仰望星空,量度著宇宙與我們的距離。即使我們伸長了自己的手指,亦不能夠拉扯天空的衣袖。直到一刻,我們被狂妄的浪潮拍打臉龐,然後咽下了一口海水而咳嗽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原來也有著感受的權利。早前獲得香港版畫工作室年獎的藝術家麥穎森,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舉辦首個個人版畫展覽「Dear Universe,」,以抽象的方式呈現大自然的各種面貌,探討人類在世界上的身分和存在的本質。
一個平面的限制
麥穎森主要以創作油畫為主,而這一次進駐版畫工作室的期間,讓她體驗到版畫創作上的不同技巧和當中的限制。油畫可以作出反覆的修改,但是版畫所需求的是明確的步驟和對各種物料的認知。麥穎森在這一次的展覽內,採用了一種稱為「單刷」(monotype)的版畫製作方式。「單刷」有別於其他如「蝕刻」(etching)或是「絲網」(screen-print)等,可以根據原來的模板而反覆印刷的方法。「單刷版畫」並沒有一塊固定的模板,在顏料直接塗抹於一個平面,再在紙上進行印製以後,就會成為了唯一而無法重印的作品。就像是我們在晚上看見的,或許只是一片漆黑,但是其實眼前的景象都一直在變動──即使只往左方挪動了一毫米,就再也不是之前熟悉的模樣。
麻木不仁的人們
在麥穎森的「I belong to everywhere」系列的作品中,她為畫作寫下了簡略的描述:「我並不歸附於任何的地方,我歸屬於所有的地方。」(I don’t belong to anywhere, I belong to everywhere)。總共17張的版畫作品裏的圖像,位於偏向上方的位置,營造了猶如是在旅遊時,所拍下的即影即有相片的視感。當中的畫面涵蘊著大自然和建築物充滿流動性的一面,而在部分的版畫裏,麥穎森都會選擇在色彩之間,留有白色的位置。存在主義哲學家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在《恐懼與戰慄》(Fear and Trembling)中道:「人們到世界各地旅行去看川河、羣山、新星、珍稀的雀鳥、畸形的魚兒和荒誕的人種。他們淪落為麻木不仁,忽視了存在而嘆息,他們認為自己早已見識了一些東西。」許多人以為只要自己親眼看見了,就等同於那一些事物,已經成為了自己的一部分;但是就如我們放在書架上的書籍一般──我們只是擁有了它們的存在,卻不曾嘗試去理解當中的內容。
空白與存在
對於宇宙、大自然、社會現象或是自己的存在亦好,我們一直都忽略了其實空白也是一種內容。宇宙是無垠的,而人與事也是萬變的。麥穎森在她的畫作裏留有空白的位置、在作品的框架中刻意沒有設置一層玻璃或膠片作為保護,為著的是讓觀賞者與作品之間,留有一個對話的空間。可看見的早已存在,而不可看見的才值得我們奮不顧身地去追尋。但願一天我們盤坐在海邊的時候,可以看到在浪潮裏的一個氣泡,映照著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存在。
麥穎森:「Dear Universe,」
日期:即日至 5 月 2 日(二至日)
時間:13:00 – 18:00
地點:香港版畫工作室(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8-06)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