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年 4 月 26 日,位於現為烏克蘭首都基輔以北 110 公里的切爾諾貝爾核電廠 4 號反應爐破裂爆炸並著火,並將大量放射性物質噴向天空,是史上首次的最高第七級特大核事故,當年當局無向公眾透露發生甚麼事情,因此災情更為嚴峻。前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曾指,災難更可能是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

雖然 4 號反應爐遺址已有新石棺遮蔽避免輻射繼續釋出,但周邊地區至今 35 年仍因為核污染而成為人煙罕至的禁區,亦會永久禁止居留。這個充滿悲劇的地方,也因為人的遷出,很多被視為極危的物種已回到當地棲息,可以看到大自然的生命力。

近年不少的劇集有以切爾諾貝爾核電廠作故事藍本,刺激了烏克蘭的相關旅遊業,例如 2019 年的《切爾諾貝爾》已令當地旅遊業增加兩倍。烏克蘭當局更有意將核災附近一帶指定建築物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吸引更多遊客到訪,如何平衡保育、安全與健康都是值得研究,亦可為地球另一邊廂的福島作参考。

本文更想說的是,切爾諾貝爾核災 35 年來的反核風潮問題。

要在氣候變化底下,人類社會要過渡至完全使用再生能源,核能絕對是各國能源組合所必須的,因為核能的碳排放是零,所需的燃料產能效率也比傳統化石燃料高。不過反核人士從來不會正視,停用核能帶來的能源缺口可怎樣填補,只會著眼人類錯誤、天災問題;而節省能源是重中之重的原則,但並非每個人、每個機構都能做到,所以要滿足能源需求,核能不可或缺。

反核風潮癥結所在,是資訊流通問題上。科學從來都不能在大眾之中普及,錯誤或扭曲的資訊卻由部份有話語權的人或環團把持,不斷在民間流傳。例如某香港電視台一個晚間「皇牌節目」多年來都嘩眾取寵兼宣揚錯誤觀念,討論電話訊號如何影響健康,但純粹以「科學」包裝偽科學概念,無想過很多人是真的無相關知識去判斷真偽。嘩眾取寵的讀物與短片確實很吸引眼球,但然後呢?

當然,要完全理性討論這些爭議性問題(包括反疫苗或疫苗猶豫),真的很難很難,畢竟你身邊總會有一兩個三姑六婆的「真實例子」反駁專家之言。科普可做的只能列出所有證據,引導人們参考與理解。台灣核專家廖彥朋博士曾經說過:「讀書是好事,我希望人人都能培養這個習慣。」我想補充的是,讀書也要讀來自有公信力、經核實的刊物,同時要養成每事思考的習慣,不要道聽途說,多問問題尋根究底。 

作者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