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憑試(DSE)通識教育科昨日(26 日)考試。教育局早前公布,將於今年 9 月,在中四推行改名後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改革」後的新課程課時將減半,及課程內容由以往六大單元變成三大主題。《立場》早前分別邀請任內推行新高中通識的前教統局局長李國章、時任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前教統會主席梁錦松等受訪,評論通識科功過及改革內容,惟各人分別以不在其位、事忙等理由拒絕受訪。其中現任行會成員羅范椒芬透過電郵回覆《立場》,指自己未有深究通識科的改革內容,但希望科目「初心不變」。

前教統局長李國章於任內推行新高中學制,包括將通識教育列為必修必考。李國章 2019 年 9 月接受傳媒訪問時指,通識教育理念正確,但執行上有問題,包括教師質素參差。

《立場》上月邀請李國章接受訪問,李國章透過助理回覆,指他目前不在其位,不便評論現時通識改革,拒絕受訪。至於記者表示亦希望了解當年推行教改的初衷,助理則表示可參考當年傳媒報道,指「講黎講去都係嗰啲」。

時任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則透過電郵回覆本網,指自己於 2006 年離開教統局,通識科 2009 年才實施,「教育局相關官員應該最清楚通識科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又如何被『異化』」。羅范椒芬表示,香港有幾百所中學,教學成效參差,難以一概而論。她又稱未有深究通識科的改革內容,只希望初心不變,「2000 年推行教改的整體目標必須堅持,以裝備青年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立足,在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中佔據領先地位。」

羅范曾力挺通識 後稱支持改革

羅范椒芬當年力挺通識有助學生建立宏觀視野,強調通識絕非「吹水」,而是注重學生思考力及分析力。2019 年 7 月「反修例」運動爆發後,羅范椒芬曾在電台訪問中為通識辯護,指社會每次出現重大事件均歸咎通識,惟科目設立目的是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如沒有通識科,可能有更多年輕人因社交媒體信息「衝出去」。

不過去年底,羅范椒芬在《明報》評論文章中表明支持通識科改革,指教育政策被「異化」事例屢見不鮮,期望改革能「正本清源,回歸初心」。

本網同時邀請當年被外界稱為「教改三頭馬車」,即前教統會主席梁錦松、教統會成員程介明、戴希立接受訪問。

梁錦松近年鮮有在公開場合評論通識科,本網透過其擔任主席的南豐集團聯繫,梁錦松透過秘書表示事忙,拒絕受訪。程介明則透過電郵回覆,表示目前沒有甚麼成熟意見可提供,婉拒訪問邀請。

程介明 2019 年曾接受《明報》訪問,表示不認為通識令學生變得激進,反問「教育邊有咁大威力?」。2019 年 7 月示威者衝擊立法會後,程介明亦曾於《信報》撰文,批評社會把罪過推給通識科「過分」,並指不少教通識最好的都是「愛國學校」的教師,絕非「播毒」。

本網透過其擔任校長特別顧問的教育大學聯絡戴希立,惟戴至截稿前未有回覆。《星島日報》去年 12 月刊出戴希立專訪,報道引述戴表示通識科「早現問題」,如考題涉社會時事較多、《基本法》教不好、缺乏交代學生處理資訊的素養等,但沒有處理 。不過戴希立亦言,不認同董建華所指通識科是年輕人出問題的主因,擔心科目改革會由一邊極端走向另一邊極端,令科目失去原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