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發表最新一期報告,發現創新科技署轄下的香港檢測和認證局半數或以上非官方成員,與香港的合格評定機構有關連,而檢證局討論及通過展覽工作計劃時,有關成員並無申報利益。審計署認為,創科署需確保檢證局成員在會議上申報潛在的利益衝突。

審計署指,檢證局成員須披露潛在利益衝突,今次報告發現,在2016 至 21 年度,有一半至七成一的非官方成員擔任合格評定機構的高層,這些機構可能會參與檢證局的兩個展覽計劃,包括「本地展覽計劃」和「內地及海外展覽計劃」,惟成員並沒有在討論計劃時申報利益。

檢證局現時採用一層申報利益制度,成員只有在預見會議上處理的事項出現潛在利益衝突時,才必須全面披露其利益,一層制度已較二層申報利益制度寬鬆。

翻查政府委任資料,由 2016 年至今,政府委任海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總裁、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于常海為檢證局主席,16 至 20 年間,出任過成員的包括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第二副會長徐晉暉等。

報告指出,在2016 至 19 年的 3 個年度,每個年度最終各有 3 間與檢證局成員有關連的機構參與檢證局展覽計劃,而 2019 至 20 年度,則有 1 間。他們免費參與檢證局的展覽計劃,攤位租金和製作費由局方支資,並可透過展覽接觸其服務的潛在用戶。

審計署建議,創新科技署應加強措施,確保檢證局成員在會議上申報潛在的利益衝突。署方則表示,所有符合資格的合格評定機構都獲邀參與計劃,但同意審計署建議,指會多加提醒成員在檢證局會議上申報潛在利益衝突。

此外,在2016至2019年期間,檢證局每年約有12%至35%的非官方成員,並無出席該局的任何會議,或者只出席全部三次會議的其中一次。出席全部會議的非官方成員,只佔38%至47%。

另一個創科署轄下的部門,香港認可處因應疫情,在去年 4 月推出有關醫用口罩及2019 冠狀病毒聚合酶測試認可服務,惟審計署留意到,認可處接獲 2 宗口罩的認可申請,沒有批出過認可,而獲政府認可的 23 間私營機構中,只有 5 間 (22%)就聚合酶測試得認可處認可。審計署又指出,認可處在2015至16年,以及18至 2020 的3 個年度,均未達獲認可機構淨增長目標,建議香港認可處加強推廣。

審計署亦關注負責建立和保存測量標準的校正實驗所,報告發現實驗所有逾三分一(381 項)需要校正的儀器未有適時校正,其中 25 項逾期超過 3 年,最長逾期 7.3 年。創科署解釋,該 381 項逾期未校正儀器並沒有用於測量工作,只需要使用前校正,應歸類為「需要時校正」。署方承認,有136項儀器需定期校正,指受疫情影響,職員未能回到實驗所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