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宗洸教授(台灣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主任)】

終於在東電官網的英文網頁找到數據了。

上面的是「氚」以外大家普遍關切的鍶–90,去年底在 ALPS 多核種過濾純化系統出口的量測結果是低於測量極限值( <0.1 貝克/公升)。

如果大家耐心看完官網各核種的量測結果,可以看到除了氚與碳–14,其餘核種的濃度都是低於測量極限值,例如圖二的銫–137。圖三的鈷–60 有時是極低值、有時又是低於測量極限值。其他核種請見官網。

氚活度在去年底的量測結果高於每公升 6 萬貝克的排放限值(圖四),每公升約 60 萬貝克;碳–14濃度則是低於每公升 2,000 貝克的排放限值(圖五),介於每公升10至 80 貝克之間(一般生物組織的碳–14 濃度為每公斤 227 貝克)。兩年後這些處理水排放入海前,必須先進行氚的稀釋處理,而碳–14也將因此而被進一步稀釋。

雖然東電針對未進入爐心但鄰近電廠建築物的地下水,也進行收集後核種濃度量測,且經日本國內第三方驗證,但官網中並未提及流經爐心的冷卻水中核種量測是否也已經過第三方驗證。

你我都可以質疑東電量測核種濃度的準確度以及所有數據是否已經過第三方驗證,更可建議東電及日本政府邀請鄰國專家來進行公正的第三方驗證。

重要的是,在雙重驗證尚未執行,且國際原子能總署 IAEA 即將組團前往日本調查之際,建議大家不要驟下判斷及推論,也不要先自己嚇自己。至少, ALPS 目前似乎確實發揮了放射性核種的濾除效果。

報告連結

 

作者簡介:現任職於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前身為核子工程學系),從事核能材料與水化學、核能安全、氫能與燃料電池等主題之教學與研究。目前也擔任清大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主任,負責原子能技術與研究用反應器之推廣應用。

原文刊於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