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將種族標籤為病毒源頭
自新冠肺炎疫情開始以來,在港少數族裔社群已多次成為評論甚至排斥的對象,這些針對他們的抨擊,絕大部份都是出於偏見或受到誤導。就我所接觸的居港少數族裔人士所見,他們一直與華人社群共同抗疫,遵守防疫措施。
新變種病毒流入本港,全城關注。當中涉及感染個案來自疫情較重的南亞和東南亞地區,這又再度勾起我的憂慮,擔心有關報道會引發另一輪針對相關種族群體的惡意言論。
當然,傳媒報道疫情和確診個案時,提及感染人士的種族、年齡、職業、居住地區、行蹤等實屬正常,但亦必須客觀謹慎,避免以偏概全。在當下疫情仍然未能遏止的情況下,我們勢必將不停反覆面對相同情況,因此報道疫情時必須顧及可能造成的影響。
慶幸的是目前不少媒體皆以理性謹慎的手法處理這些報道,但仍有個別報道以頭版標題形式把感染人士的種族,聯繫上一些有違抗疫原則的行為和社區傳播危機。鑑於之前類似報道手法帶來整個群體遭受攻擊和歧視,因此我們期望有更多負責任的媒體,以審慎態度報道這類個案。其中一個值得參考的例子是以「來自某疫區/國家」的到港或在港人士去形容同類確診者,而非直述其種族,這做法可有效把「高危」的重點正確地放置在地區上,而非族群,對避免標籤某種族人士,尤其是本地少數族裔社群,相信會有一定效用。
為求報道全面,有時候或需披露感染人士的種族及原居地,這一點完全可以理解。然而,我們須考慮有關資訊是否與報道相關,以及包含有關資訊與否對報道完整性有何影響。更重要的是,媒體必須在有關資訊與報道的關連,以及可能對所牽涉群體及整體社會的影響之間,權衡兩者輕重。若在標題指明某族裔人士危害公眾健康,必定會引起公眾對該族裔的敵視,無論是有意或無意。這並不表示在報道中提及有關資訊不可接受,重點是撰稿時必須謹慎、理性和負責任,不應純為吸引讀者而忽略文章對社會的影響。
在目前疫情持續不滅下,人心虛怯。當不少人傾向尋找代罪羔羊時,傳媒的責任便更為重要。過往我們看到出現疫情爆發後,若干群體隨即遭到責難,引發公開歧視的行為。例如,外籍家庭傭工遭解僱、少數族裔建築工人被禁止進入建築工地,南亞裔外賣速遞員被拒送餐等。再加上一撮人在社交媒體煽風點火,不難激起對少數族裔人士的仇恨言論。
大部分歧視思想和行為,均源自固有的偏見和定型觀念,錯誤資訊、缺乏接觸和認識不足等都是偏見的源頭。偏頗的單一事件或新聞若反覆出現,最終會使人確信偏見便是「事實」,令整個群組或群體無故受牽連。這些以偏概全及定型觀念不只傷害目標群組,還會波及整個社會,歐美地區的種族緊張關係便足以證明這一點。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為一批煽動仇恨者提供機會以匿名身份散播仇恨,正因為此,傳統媒體更須以正確手法報道,保持不偏不倚。
我們需要各方支持協力抗疫,火上加油之舉只有百害而無一利,無助控制疫情。相信大家都明白,病毒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無論你是哪一個國家、有甚麼信仰,說哪一種語言,或是甚麼膚色,同樣可能受到感染。
我促請所有傳媒從業員,報道疫情提及種族時小心謹慎。文字擁有強大力量;而力量強大,亦即使用者責任重大。請善用文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