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偉歡(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項目主任)、羅金義(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聯席總監)】

今年立夏未到,香港已經熱得很,傳統的二十四節氣與現實的差距離愈來愈大。早前春分剛過,被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網誌〈氣候變化與社會福利〉一文的題目吸引。教授社會工作出身的他以此為題,令人不無幾分希冀。細讀內文卻頓然失落,原來只是介紹勞福局建築物如何採用節能設備和安裝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去節能減碳。當然,社會福利界要為香港爭取於 2050 年前實現碳中和盡一分力,是應該的;這也應該包括每個政府部門和社會上各行各業。但氣候變化不斷加劇貧窮人士的基本生計和生活苦況,幫助基層市民、弱勢社群應對氣候變化同時也應該是勞福局的重中之重吧?

熱浪下的窮人

全球暖化的情況仍在惡化中,國際氣象組織本月中發表的《2020 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2011-2020 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十年,全球平均溫度已經比工業化前(1850-1900 年)升高了大約 1.2 度。自 2015 年以來的六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六年,2016、2019 和 2020 年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三個年份。高溫熱浪引發的傷亡人數的增長速度也遠高於其他所有極端天氣事件。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顯示,從 2000-2016 年,受熱浪影響的人數增加了大約 1.25 億人。

去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的一篇研究文章指出,2070 年將有 20 億至 35 億人生活於致命高溫的環境,當中大多數是無力負擔冷氣費用的窮人。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氣候影響實驗室(Climate Impact Lab)曾研究氣溫、收入和死亡率之間的關係,發現在貧窮的國家,高溫可能比全球頭號殺手癌症、心臟病更具殺害力。

2019 年熱浪襲擊歐洲,同時為印度帶來近七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事件;同年死於自殺的農民或農業工人高達 10,281 名,佔 2019 年自殺死亡總人數 139,123 人的 7.4%。印度農民自殺率高企,1990 年代已經開始備受詬病。美國加州大學今年公佈的一份研究深入分析了印度自殺率高企的原因,指出由於印度農業與農作物對氣溫變化十分敏感,只要在農作物生長季節期間氣溫上升 1 度,就會導致 67 宗農民自殺;氣溫上升 5 度,就會造成 335 宗自殺。報告指出印度似乎沒有實行任何相應措施來減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衝擊,自 1995 年以來有超過三十萬名農民和農業相關工作者自殺身亡,真正的「熱到想死」。

印度農民的自殺現象南多北少,因為南部經濟發展較迅速 — 讀者可能奇怪,為什麼經濟較好的地區反而自殺率偏高?農民作為富裕社會中的邊緣人,情況其實更為堪虞。當地銀行和金融機構都是以商業利益掛帥,加上農業深受氣候變化打擊,被視為高風險行業,借貸只能捱高利息。很多農民因為未能借貸或還款而走上絕望之路。

熱在香港「不適切居所」

去年香港一口氣打破酷熱、熱夜日數的紀錄,那種「熱焫焫」的感覺,這樣快就那麼近。不知羅局長除了感嘆本應 5 月才盛放的紅棉樹也因為氣候變化而提早開花,是否也想到炎炎夏日將至,對一眾貧窮的基層家庭來說是多麼大的挑戰?嚴重的貧窮問題一直存在於富裕的香港,根據《2019 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本港貧窮人口總數升至 149 萬人,貧窮率為 21.4%,是繼 2008 年金融海嘯後新高,每五個人就有一人生活在貧窮線下;新冠疫情令基層市民生活百上加斤,4 月中政府統計處公布香港最新失業率為 7%,即約 25.33 萬人失業,是近 17 年來高位。

身在富裕香港的窮人,在氣候變化引起的酷熱天氣下,生活需要備受重視嗎?香港這個亞洲國際都會、金融中心基本上沒有農業,不用等到氣候變化至極,農業早已被「發展」而摧毀。不過,2018 年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曾在 27 個劏房、板間房和籠屋這些「不適切居所」內設置溫度計,發現超過八成的室內氣溫高於室外,當中又以天台屋最熱。按地區而言,元朗最熱,室內氣溫高達 42 度;其次是觀塘和深水埗。室內室外溫差則以深水埗最大,室內比室外高出 5 度。在炎熱天氣下,近一半受訪者表示因而情緒不穩;四成人失眠;兩成人表示「熱到想死」、情緒抑鬱;有三分一市民表示出現頭暈、發燒、感冒和中暑等病狀;超過四成兒童因而無法應付功課和溫習。值得留意的是,上述三個地區分別在香港十八區最多貧窮人口排名第 1、第 6 和第 7。

熱,為什麼不開冷氣?在香港,先不說部分不適切居所根本沒有裝設冷氣機,很多租戶其實難以負擔夏季使用空調的高昂電費。同時,調查更發現在沒有監管措施下,不適切居所的租戶被濫收水、電費的情況比一般住戶高出幾倍;但因擔心被迫遷,很多時租戶都是敢怒而不敢言。社協去年相近的調查透露,九成半受訪者都指出室內家居的溫度比室外高,單位欠缺窗戶通風是主因,不開冷氣想開窗透透風也不可能。又有三成受訪者指出,分間單位電力負荷過多,經常出現跳掣斷電,只能使用這一台電器時就不用另一台,甚或要跟鄰戶輪流用電。今時今日我們說「熱,何不開冷氣」,就恍似古時晋惠帝在天下發生饑荒時說出「何不食肉糜」差不多。

熱到死、凍到醒與能源效益

「熱到想死」不只是抒發感受的話,現實中,熱真的會死人。2003 年歐洲熱浪令 7 萬人因暑熱相關因素死亡,單是法國就有超過 1.5 萬人被熱死;2010 年在俄羅斯長達 44 天的熱浪中,有 5.6 萬多人死亡。去年日本持續高溫,根據日本總務省消防廳統計,東京都 8 月份的 103 名中暑致死的民眾當中,有 84 人在家中被發現時都無開冷氣。

氣候變遷下,熱浪成為「新常態」。可見的未來熱浪發生的頻率將會更加頻繁,更加炎熱,而且持續時間會更加長。開冷氣很多時被視為是應對熱浪的方法,學者亦指出家用冷氣機的普及化對於減低高溫相關的死亡有重大幫助;因此,冷氣機的銷量也隨著氣溫上升而增長。根據美國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顯示,全球冷氣機數量將會由去年的 16 億台增加至 2050 年的 56 億台,即意味著在未來三十年中,每秒售出十台冷氣機。同時,如果冷氣機的能源效益不變,到 2050 年冷氣機的能源所需將增加三倍以上,所消耗的電量相當於中國和印度兩國的總和,增加 120 億噸的二氧化碳。

這些數字告訴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時,我們往往採用的方法都會為氣候帶來更大的危機 — 溫度升高令人更多使用冷氣機,而使用更多冷氣機導致溫度升得更高,循環不息。諷刺而悲哀的是,這本應是我們都要去承受的「共孽」,但沒有無冷氣機的窮人,責任較少,傷害卻最大。

應對氣候變化,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減少開冷氣。香港的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曾經戲言,如果他是秦始皇,第一道聖旨就是禁開冷氣。禁冷氣是因為這邊「熱到死」,香港環保團體環保觸覺 2017 年的調查卻發現有超過三成人睡覺時曾因冷氣「凍到醒」。開冷氣與否,要考慮的是「應用則用」的原則,是生活習慣的調整。然而這種令都市人生活不方便、不舒適的建議,最後只會獲得「環保塔利班」的污名。

其實心靜不會自然涼,這是自我心態調整而已,大家心靜也不會令天氣不再炎熱,可見未來甚至只會變本加厲。單是鼓吹禁冷氣、做好「個人」節能,就能保護環境的說法,難以令人信服。在冷氣問題上,更重要的是能源轉型,是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的問題。社會學的訓練讓人「看見」人在氣候變化下的困難及需求,提升弱勢社群應對「熱浪日常」的韌性,不要令弱勢者每況愈下是政府當下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