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錢楠筠:對華制裁效用成疑 西方應注意中國仍有億計人民欲脫貧
美籍華人經濟學家錢楠筠 (Nancy Qian) 在 Project Syndicate 撰文分析指,西方諸國用制裁等手段對付中國,或難達到目標,比如俄羅斯在 2014 年起已受西方經濟制裁,但最近仍在烏克蘭興風作浪。有效的對華取態應要注意,在 GDP 全球第二大的數字背後,中國其實仍是貧窮國家,仍有數以億計的人民力圖脫貧,而中國政府必須取得這些人民的支持。
生於上海的錢楠筠 2005 年於布朗大學擔任助教,2009 年加入耶魯大學擔任助教,2013 年升任副教授,2016 年擔任西北大學(伊利諾伊州)凱洛管理學院教授。
文章題為 The Two Sides of Chinese GDP(《立場》譯﹕中國 GDP 兩面睇)。錢楠筠指,西方對中國近年的國際舉動以強硬手段回應,如美國加強在南中國海的軍力、多國對中國實施制裁,以及可能以人權為由杯葛北京冬奧等。
然而歷史經驗證明,這些手段往往難以達到目標。比如俄羅斯就在 2014 年起已受西方經濟制裁,但最近仍然在烏克蘭興風作浪。1980 年莫斯科奧運和 1984 年洛杉磯奧運都有過杯葛行動,但後來證明這些行動對冷戰影響甚微。至於軍事行動,則甚至可能在目標國家引起反效果,造成反感,變相加強民眾對政府的支持。文章指,許多中國人已經覺得,西方正試圖重新在政治上壓倒中國。
與其制裁不如關注經濟問題
若這些措施無效,甚麼有效?錢楠筠指向經濟。
錢楠筠指,很多人以為中國富有,但其實中國總括來說仍是貧窮國家。她指,大多經濟學家都過於關注國內生產總值 (GDP),而忽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per capita GDP)。她指,根據 ProQuest 資料庫所示,2011-21 年間《紐約時報》、《華爾街日部》與《華盛頓郵報》共有 5,963 份文章討論中國 GDP,而只有 305 份文章討論人均 GDP。
以 2019 年為例,中國 GDP 是 14.34 兆美元,是全球第二大,僅次於美國(21.7 兆美元)而遠高於日本(5 兆美元)。這數字反映政府擁有的所有資源,能幫助我們理解中國公共投資規模等,但它卻對中國人的實際生活沒有多大參考價值。
而更能反映民眾收入的是人均 GDP。2019 年中國的人均 GDP 是 8,242 美元,僅處於黑山 (Montenegro) 和博茨瓦納 (Botswana) 之間。若計算以購買力平價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的人均 GDP,也就是經生活指數作調整的收入,中國則只有 16,804 美元,排全球第 86 位,比全球平均的 17,811 美元更低,位處南美國家蘇里南 (Suriname) 和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Bosnia and Herzegovina) 之間。而美國與歐盟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 GDP,分別是 65,298 美元和 47,828 美元,分別是中國約 8 倍和 6 倍。
錢楠筠進一步指,除上述外,考慮到中國的收入不均與美國和印度相近,可知數以億計的中國人仍然貧窮。中國政府亦曾表示,現時有 6 億人每月收入僅達 1,000 人民幣。錢楠筠指,中國已經意識到,為保存民眾支持,中國政府必須大幅提高這些貧窮人口的收入。
「若要有效應對中國,其他國家應該記住﹕有別於第一印象,它不是龐大經濟體 (economic monolith)。在世界第二大 GDP 背後,是數以億計只想脫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