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Nomadland》
抱歉很久沒有更新,轉眼來了英國四個月,除了上課外也有一直工作,每天在香港與英國的時區之間打轉,不經不覺時間就這樣溜走了。在倫敦的日子很簡單,正正因為日子足夠簡單,也讓我開始反思以前在香港的生活到底有多不簡單,甚至開始思索工作的意義,如果工作除了換取薪金外並不存在任何意義,那麼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到底要把時間、心思花在哪裡才算得上值得?這是我來到這個新的國度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在防疫的期間,電影院當然沒有開,而每天除了工作和煮飯以外,電影也少看了許多,直至到奧斯卡頒獎禮,我才意識到自己錯過了許多好電影,所以昨天在電腦螢幕上看了《Nomadland》,看了不少影評,因此在觀看之前心裡也帶著不少假設,直到劇情慢慢地推進,我才發現這故事跟我想像中的有一點不一樣,比我想像中的要淡許多,卻也比我想像中的更沉重,那種孤獨、漂泊的感覺一直在我心中久久不散,直到我寫作的這一刻,我還能清楚地感受得到。
劇情我不在這裡重複,因為我更希望大家能自己感受,倒是有幾點感受想跟大家分享:
這是一部非常真實的電影,可以說是介乎電影與紀錄片之間的作品,雖然請來了影后 Frances McDormand,但她在電影中演繹的卻是一個極平常的角色,即極接近「一般人」的角色,沒有奢華的生活,沒有超能力,沒有想要拯救世界的野心,隱藏著令人心酸的遭遇,平平凡凡地過著平凡的日子,載著所有的家當和回憶浪跡天涯。
相較於每天朝九晚五(事實上是朝九晚十)的工作,遊牧是一種另類的生活方式,每天動腦筋解決自己的生活所需,途中遇到同路人的話就小聚一下,不然隻身一人上路也沒問題,從極度寒冷的地方走到沙漠,再一路走到岸邊,這樣一年又過去了,而下一年在某一處,或許又會跟曾經的友人相遇,這樣的生活方式充滿著不確定性,而因為很多人認為可以預測的生活才能帶來安全感,所以對遊牧生活難以想像,所以甘願每天準時上班,把其視為理所當然。
很多人盛讚導演趙婷對美國了解的透徹,因為我不是美國政治或文化的專家,我想我沒有資格評論這一點,但作為一個觀眾,一個被這部電影深深感動的觀眾,我認為這是一部超越國籍、國度、種族的電影,而它所描述的其實是一個全世界共同面對的議題,當我們每天在歌頌那些在傳統定義下的「成功者」的同時,「失敗者」的生活到底又是怎樣?而到底是誰可以如此自大、魯莽地單純因為自己比較幸運,就在向這些選擇過另一種人生的遊牧者指手劃腳?
更大程度上,我是以一種世界公民的身分觀看這部電影,而我也能夠感受到導演眼界的遼闊,那是一位小人物的人生,但足以見微知著,看到這個時代的孤獨、寂寞、不安。電影應有的人文深度與重量,我全都感受到,也很感恩有人如此認真、細緻的刻劃出一部屬於當代的電影,不是科幻片,不是時代片,沒有特技,沒有矯情,一副很單純的電影本人的模樣。
今年看的電影不多,但綜合這些年來看過的所有電影來評比的話(如果有這個必要),《Nomadland》的確給了我一種難以言喻的震撼,不是視覺上的震撼,也不是劇情有多轉折,而正正相反,簡單自然的劇情呼喚著我內心孤獨的正在遊牧的某個部分,讓人在異鄉的我明白每句再見代表著真的有機會再重逢,在人生的路上。
人們常說奧斯卡頒獎很政治化,我不置可否,也不排除這個可能,但我寧願相信把最佳導演頒給趙婷是評委們真心欣賞她,因為她值得。而只有在這個情況下,中國的反應才會更被顯得此地無銀,人家透過電影描寫了一首美國資本主義下的哀歌,美國人卻接受、欣賞、讚嘆,相反隔岸的中國卻因為她說她童年時的中國是個「遍地謊言的地方」而封鎖了她得獎的新聞以及撤下本來即將上映的電影,這證明了什麼?證明中國要贏美國,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追趕。
先說到這裡,沒看的朋友快點去看吧,最好是在大螢幕觀看,See you down the road.
活動分享
大學時期在「歷耆者」(Eldpathy)這家初創社企幫忙,轉眼這家社企已經七歲了,一直透過長者體驗活動宣揚對長者的同理心、尊重和愛。
最近他們與長幼演員一起踏上舞台,以劇場的模式,以玩具的主題分享歲月和回憶。(讓我想起曾經寫過的《Toy Story》文章,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
只演三場,在香港的朋友代我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