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手記】一小步戰勝恐懼
執筆之時,剛讀到「開站師」的專訪,同事在開首這樣寫:「這一年,《國安法》實施了,朋友一個又一個逃亡、被捕,Jerry 同時看到驚恐的香港人成千上萬地離港。」簡而言之,這是充滿恐懼的香港。
心理學家說,人類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恐懼時,身體會引發生理反應,例如令人心跳加速、血壓上升,整個人冒汗,甚至發抖,並進入一種應急狀態 — 或應戰或逃跑,即是 fight-or-flight。
Flight 很容易理解,但 fight 呢?如果恐懼已影響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除了逃跑,還可以怎樣?多年來,心理學家提出過很多方法,其中一招叫「循序漸進」(心理學研究叫 graduated exposure therapy),如要戰勝畏高症,不用急於跳 sky dive,反而可以由最簡單的開始 — 先站到離地面 10 厘米的地方吧,如果 OK,就再行高一點,到巴士上層?成功了,就再站高一點,再高一點,再高一點。
關鍵是行動 —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步。像「開站師」Jerry,在專訪中這樣解釋他以一張枱、一支咪、一疊傳單「為開街站而開街站」的行動初衷:「用一個喪開街站嘅方式,去希望大家,一齊用集體行動戰勝恐懼。」他說:「我想向香港公民社會證明,其實我哋仲有好多人,願意留守香港去到最後一刻。」
「開站師」專訪以外,這星期我們還做了很多「故仔」。適逢 DSE 考通識科,專題組同事用兩篇專題報道(「替罪之科」上及下篇)探討了這個即將被「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締的科目,究竟怎樣走過了「被神聖化」的前世,以及「被妖魔化」的今生?
由建制派把持的立法會,本周閃電通過《入境條例》修訂。對於這次修例,很多香港人的關注點是自己的出入境自由會否受影響,而這些憂慮,隨著保安局聲稱會制訂附屬法例,訂明授權入境處處長範圍只適用入境航機而稍為歇息,但香港人仍然要拭目以待。然而對於身處香港的免遣反聲請者而言,是次修例卻為他們帶來極沉重的壓力。如果你不是法醫馬宣立口中那些「唔 care 修例通過的香港人」,請閱讀這篇深入剖析難民人權的專題報道。
專題組同事本周亦專訪了曾因暴動罪判囚 3 年、現出獄個半月的容偉業,身為第一代社運「美國隊長」,他希望藉着今次受訪宣布「引退」,又呼籲大家以後叫他 Andy 或偉業。
踏入五月,支聯會的六四悼念活動能否舉行,將成焦點。《立場》數據編輯整理了過去 31 年來維園集會的人數,並以圖像呈現;專頁裡那點點燭光,讓人不期然想著:今年又會怎樣?
5 月 6 日(下周四),英國將迎來 BN(O) 簽證推出後首場選舉,持 BN(O) 的居英港人就算未有公民或永久居留資格,一樣可以投票。《立場》英國分部在當地專訪倫敦市長保守黨候選人 Shaun Bailey,看看他能給居英港人甚麼承諾?
最後推介一篇由譚蕙芸替《立場》撰寫的人物專訪 — 田蕊妮在三小時訪問中談到她與杜汶澤二十年的相知及高低跌宕。譚蕙芸有此觀察:杜汶澤像猛烈的太陽,田蕊妮彷彿是反射太陽光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