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有說「遊山玩水」,意謂遊歷山水之間玩賞景物,既是消閒散心之舉,更能從中領悟人與自然依附、敬畏和共生的關係。香港舞蹈團今年舞季首作《山水》大型原創舞蹈詩,以舞為經,遊歷傳統山水,由身體出發尋探中華傳統的精神境界。

成團四十年    舞季序幕展現中華傳統

舞團過去一直多以中國古代歷史人物及古典詩詞文學作為構思舞作的脈絡,如近年作品《花木蘭》、《蘭亭.祭姪》、《白蛇》。唯這次以中國傳統「山水」切入創作,沒有故事脈絡作為舞蹈敍述的主體,反之借舞尋探山水背後所代表的意境。

《山水》導演及編舞、舞團藝術總監楊雲濤坦言,適逢舞團成立四十載,銳意在舞團創作上尋求新嘗試,挑戰更抽象的表象表述。「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有『山水』這概念,它本身是一個名詞,亦是一種形而上的象徵,是人所渴望追求的境界,包含我們對山水自然的嚮往、追尋安靜的心,並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找回、回歸自己。過去不論自己或舞團總會涉獵到相關的思想,慢慢累積了一些領悟,希望藉舞蹈創作和演出追求我們的『山水』。」

身體作為載體  化成律韻調和黑白

以光影變動展現時間和空間的置換,《山水》在舞台上呈現如詩似畫的意境。負責佈景及服裝設計曾文通,回想整齣舞作構思重點:「『山水』的精神價值很難形容,而是要每個人親身去感受。我很記得跟雲濤討論這次演出構思時,他用了兩小時跟我分享他對『山水』的理解、看法。」

楊雲濤自山水畫切入領略「山水」之意,並探究背後的哲學概念。「這些古畫大都以水墨(即單一顏色,黑)表現我們的世界,畫中黑白所引伸出的千千萬萬種意象很吸引我。山水畫表面描寫眼見之事,同時描寫心中的山水,而畫者心中理想世界的投射,是永遠可以帶來想像的。」

不論是山水畫或其他中國傳統藝術及文學,皆有「留白」概念,意謂在作品中留下「空白」(無)的地方,反而能引發更大意象與聯想,達致無即有的境界。曾文通又說:「書法中有個『計白當黑』的說法,即是在一抹筆墨中的『白』,也是想像成如黑部分一樣,都是整個空間、感覺的構成,就是呼吸位。我理解到這次演出的『白』,就是由舞蹈所勾劃出的律韻。」

遠眺山水萬千  不如親歷現場遊山玩水

山水有情,萬物有境。南朝宋畫家宗炳曾書《畫山水序》,有提「山水以形媚道」,人觀山水,當中的情感投射包納了思哲與文化。《山水》舞者的身體是點、線,時而奮筆疾書,時而輕描淡寫;在頓筆與回鋒間,留下抹抺蒼潤,扣連心靈與美感的展現。

楊雲濤說:「舞蹈本身是一種很表現性(performative)的藝術形式,但這次舞蹈員回歸到自身、個人。我們每個人如何看這個世界?如何找到自己而不致迷失?而我在作品中只提出一個問題:在當下生活作為一個人,傳統的價值對我們有何意義?於我,它影響了我當下選擇的生活方式;而世界之所以文明,是因為我們有得選擇。」

以舞穿山引水,以肢體重新感知大自然的力量,賞萬物之美態,靜思生命本源。「這次創作專注身體,為此,我們的舞蹈員接受了武術訓練,學習站立、呼吸的方式,訓練肌肉,以身體為媒介探索自己。舞蹈身體成為藝術的載體,觀眾來到就是欣賞身體的展現。」

香港多山,臨海近水,山水本是近在咫尺。自疫情以來,行山的風氣有增無減,但我們行山又是否只是「行山」呢?楊雲濤進入思考中:「希望大家進到來欣賞演出時,就是給自己留一些空間和時間,嘗試打開自己,親身體會山海。」任憑風吹雨打、時代變幻,祟高山嶺超然於世道人生百態。以山為師,以海為鑑,通過舞蹈攀山涉水另覓自我新境界。


_ _

大型原創舞蹈詩《山水》

日期:2021年5月21-23日
時間:下午3:00 / 晚上7:45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節目詳情

購票詳情

(本文為贊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