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4 日)是五四運動 102 周年,港府除了辦「五四升旗禮」外,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今日亦在 FB 發文,指「五四運動」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當時的民眾抗議中國主權受嚴重損害,最終成功令中國代表團拒簽巴黎和約,「挽回民族尊嚴」;又指今年是《港區國安法》生效後首個「五四青年節」,學生要從歷史中明白「香港是國家不可分離的部分」,且自覺肩負維護國家安全的「使命」,愛國愛港。

但在五四運動後獲得廣泛宣揚的民主、科學、自由等精神,楊潤雄就未在帖文中提及;學生在運動中「火燒趙家樓」、毆打章宗祥等抗爭手段他亦無提及。

楊潤雄指,今年是《香港國安法》實施後首個「五四青年節」,「五四運動」除了是重要中國歷史,「也給我們機會反思國家安全及民族自強的重要性」,他形容「五四運動」背景是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列強在巴黎和會偏袒日本,掠奪山東權益,「嚴重損害中國主權」,民眾強烈抗議,最後在「在各界的團結努力下,中國代表團最終拒簽和約,據理力爭,成功捍衛國家主權,挽回民族尊嚴。」

楊潤雄又指,「香港是國家不可分離的部分,榮辱與共」,香港人應居安思危、汲取歷史教訓,自覺肩負維護國家安全使命,愛國愛港,實踐愛國者治港原則,促進民族持續發展,令「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楊潤雄又認為,學生應該多了解「五四運動」這段影響深遠的歷史,「切身處地思考中國在當時面對民族危亡的挑戰,體會中國人民在面對國家危難時團結一致的精神,以及心繫國家的高尚情操」,努力讀書,秉承「五四」的「愛國精神」,貢獻國家和香港社會。

未提「德先生」「賽先生」

楊潤雄的帖文強調「五四運動」關於民族尊嚴的部分,不過無提及「五四運動」前後學術繁榮的氛圍,中共總書記陳獨秀等知識分子提出要為中國引進「德先生」和「賽先生」,即民主和科學。

另外,楊潤雄提到中國代表團拒簽和約是經過「各界的團結努力」,時實上當時的學生跟民眾用過各種手段抗議政府:學生約定於 5 月 4 日舉行愛國示威,當日更到交通總長曹汝霖寓所要求交代,之後痛打在場的駐日公使章宗祥,曹汝霖的寓所之後被縱火破壞,史稱「火燒趙家樓」。

曾經直接到北京參與運動的毛澤東,亦對「五四運動」作出過評價。毛澤東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五四運動開始,而五四運動亦是「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讓人在思想上、幹部上都為中共成立作了準備。毛澤東又覺得,運動是青年和學生「帶頭」,但「無產階級」才是主角,最終讓無產階級登上了中國革命的舞台,並在中共領導下,發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

毛澤東曾肯定五四「新人物」提倡民主科學

毛澤東亦曾經在 1942 年 2 月延安一次會議認為,五四運動有一班新人物「反對舊教條,提倡科學和民主。這些都是很對的」。到了運動後,亦有部分人繼承了五四運動的科學和民主的精神,並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加以改造,這就是共產黨人和若干黨外馬克思主義者所做的工作,因此毛澤東認為五四運動值得肯定。

著名歷史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則認為,「五四」象徵改革和民主化,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後,改革分子和部分民眾都曾在某些時期聯想起「五四」的民主路向,例如在文革後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余英時就認為此舉讓「五四」精神的回歸「開闢了道路」,讓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觀念頓時大行其道。

不過余英時也指出,「改革開放」雖然有利「五四」精神回歸,但是鄧小平不願意開放政權改革,始終造成了黨內分裂,而在「六四事件」後,「五四」精神亦被「黨天下」意識所取代,「五四」前後主張的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就變成「西方的一套」,被指不能用在中國。

今天是五月四日,亦是《香港國安法》實施之後第一個「五四青年節」。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我們應當明白,「五四運動」除了是一段重要的中國歷史,也給我們機會反思國家安全及民族自強的重要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列強在巴黎和會上偏袒日本,掠奪...

Posted by Kevin Yeung on Monday, May 3,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