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中環世界畫廊(Galerie du Monde),迎面而來的是六扇屏風,屏風上氣勢磅礡的山峯像是一幅傳統的山水畫,其實這是台灣藝術家吳季璁利用藍曬作品創作而成的效果。他在與展覽策展人郭瑛的對談中說:「我很喜歡作品能迷惑觀眾,既模糊攝影與繪畫的界線,也探索水墨畫的可能性。」

吳季璁喜歡探索不同媒介的創作,作品涉及攝影、錄像及裝置藝術,似乎不能將其歸類為傳統的畫家。實際上,他自小已作國畫、水彩畫、素描等練習,「經過15年的繪畫訓練,拿起畫筆時我可以很快地創作,但感覺只能用一種方式進行創作。」現年40歲的吳季璁,2004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深受東方傳統美學影響的他,大學時期開始探索攝影、錄像及光影裝置等媒介,融合東西方藝術風格,萌生出獨特的創作之路。

2006年的作品《灰塵》,借助攝影機及投影機等工具,將空間裏的灰塵粒子投射出來,隨着觀眾在空間裏走動,灰塵如螢火蟲般在畫面上飛舞閃爍。他認為,數碼攝影雖然拍攝更方便,也能很好地控制效果,但卻缺乏創作的偶然性。他回溯攝影歷史,發現古老的藍曬法/氰版攝影(Cyanotype)其實是一種很開放的攝影方法,它透過陽光進行創作,不同的天氣令作品產生迥異的效果,也更能與其他藝術媒介結合。

與宣紙結合 與水墨融合

誕生於2012年的作品《皴法習作》(Wrinkled Texture),正是以藍曬法替代筆墨,在宣紙塗上感光材料,記錄彼時彼刻的光影明暗,皺摺的紙張效果猶如岩石,藉此呈現出山巒的宏偉氣勢。皴法是一種水墨畫技法,以書法的筆墨精神勾勒出山石的紋理及質感,從而投射畫家內心的山水景物。在《皴法習作》作品中,吳季璁透過藍曬法與宣紙的結合,將水墨與攝影融為一體,用當代方式觀看中國水墨畫。「我的內心是一個畫家,只是用畫筆以外的方式去繪畫。」

藍曬的顏色深受陽光強度影響,當吸收越多紫外線,藍色就會變得更深。一般的藍曬會用水彩紙,它的表面有一層塗層,顏色只會停留在塗層表面。吳季璁則選擇用宣紙做藍曬,宣紙是一種沒有塗層的生紙,雖然很薄,但堅韌,能夠將顏料吸收在紙張的纖維裏,令顏色有更多層次,讓作品有更多可能性。他的作品裏,往往在數十張藍曬宣紙中,只能挑選及裁剪出一幅理想的《皴法習作》作品,透過皴法的紋路呈現出山水畫的意境。

創作如冥想 極消耗體力

之後數年,他繼續研究藍曬法及宣紙,2015年的作品《氰山集》(Cyano-Collage),擺脫畫面的佈局及畫作尺寸的局限,將數十幅藍曬宣紙在畫布上進行剪輯拼貼,從而建構出峯巒雄偉的景象。由於宣紙的質感非常柔薄,方便他將其貼附在畫布上,再塗上壓克力膠進行固定。其間他也會貼上白紙,用手指在畫布上抹走多餘的紙張,以呈現中國畫的留白效果。「我想像自己站在山峯上看着這幅山水畫,這裏應該有瀑布、那裏應該有河流,過程很像創作中國畫,只是我用手指進行創作。」他說創作過程很像冥想,非常有趣,但卻十分消耗體力。

傳統的山水畫以水墨及畫筆呈現山水風景,吳季璁則以藍曬法及拼貼剪裁的實驗手法,演繹山水畫的意象。他的作品遊走於攝影與繪畫之間,不但以當代視野延續山水畫的美學精神,同時也探索東西方藝術媒介的可能性。

 

現 / Exposé

日期:即日至6月13日
時間:10am-7pm(一至六)
地址:中環都爹利街11號律敦治中心108室Galerie du Monde

 

·顯影 Instagram Website 

·原文見於果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