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已死」爭論不休,香港導演杜琪峯近日在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前奏的訪問中再度回應,笑言「香港電影死咗好多次」。他認為,人是創意工業最重要的元素,而非機器和資金,「唔好再拗呢個問題。我哋要做好嘅係點樣去支持年輕一代,或者,年輕一代點樣努力去打呢場仗」。

第十五屆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將於今個月底舉行,主辦單位香港藝術發展局近日發佈一系列訪問短片作為前奏,其中電影範疇請來導演杜琪峯與《一秒拳王》導演趙善恆進行對談,主持繆浩昌劈頭問及「香港電影已死」的爭論。

創業工業應以人為先

「香港電影死咗好多次 。」從影四十年的杜琪峯指,每每電影產量不多,沒太多新戲開拍,工作機會減少,部分業界人士便會提出「香港電影已死」的論調。他不點名批評,笑稱某些人「佢自己無(發展),以為人哋都無」。回顧 1960 年代至今,他同意 1980 年代「最好」,1990 年代中期已經開始衰落,但其後「又次上返嚟」。他不諱言,大片已不在本地製作,「多數都上咗上面拍,因為大家覺得嗰度有錢賺」。雖然如此,他仍然見到「一班好有力量嘅小朋友喺度不停掙扎,我覺得希望會出現。佢哋亦都係未來香港電影嘅希望」。

杜琪峯承認,香港電影可能不會再好像以前那麼輝煌。昔日的輝煌由工業帶動,但「我哋如果有一定嘅能力,又或者有一班基礎嘅電影愛好者,我相信工業會慢慢上返嚟」。他明言,要推動電影工業不是易事,但「創意工業一定係人先」,而香港不缺年輕電影人,「唔好再拗呢個問題。我哋要做好嘅係點樣去支持年輕一代,或者,年輕一代點樣努力去打呢場仗」。

「只要香港人有熱情,大把機會」

據過去十年的觀察,杜琪峯認為香港正在孕育機遇,讓年輕人去建立自己的電影生涯、歷程。十年間,香港至少孕育出十個為人認識的導演。他覺得新一代始終不及以前那批導演「咁靈活、闊度咁大」,片種亦不夠多元化,製作費或資歷雖然不足,但都吸引到香港市民付費入場支持,「我覺得佢哋已經進入第一個 step,非常漂亮,所以我覺得喺度萌芽、生長緊」。

年輕電影人雖然困頓,「入行都無路,畢業之後都唔知做乜」;但同時間,很多人願意幫忙,演員自願減片酬、工作人員「拍膊頭」參與。相對於自身經歷,杜琪峯認為今時今日導演更快可以開拍到第一部作品。眾志成城,他形容這個年代「有種熱度」,但也提出憂慮,「好多人好熱誠去做呢件事,但無咗呢下熱情,會唔會跌得好慘呢?」因此,他認為新一代要幾年之內作出改變。他認為,平台已經轉變,創意工業將來不一定在指定平台發佈,觀眾不減,反而可能更多,「只要香港人,或呢班年輕人有熱情,一路燃燒。我覺得大把機會。當然,我不敢說會唔會好過之前,但至少我哋無死到」。

「如果已死,我就唔會有工開,所以唔會死,我哋呢一代都唔會死。」作為後輩,80 後的趙善恆認為,行內仍然有人不斷努力,「香港電影已死」的說法並不合邏輯,「縱使個前景有幾差都好,喜歡咪繼續做囉,你唔會死㗎」。他同意,大家努力不代表就可以恢復昔日輝煌,「可能無嗰個年代咁興旺,或者邊個年代高高低低都好,但都唔重要。置身其中,呢一刻呢一秒,究竟我哋係咪實現緊自己喜歡嘅事?係實現緊嘅,我覺得已經足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