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憑試(DSE)歷史科去年一道有關「日本侵華」試題,引發軒然大波。本屆 DSE 歷史科考試今日(6 日)舉行,歷史科老師張往形容今年試卷「重經濟、輕政治」,兩份卷的試題均不涉及中港政治,屬非常罕見。其中,卷一要求學生批判思考的「評論題」大減,變成只需引用參考資料的「分析題」,難以考核考生的批判思維。

其中,卷二第一題關於「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因素」,限制了考生只可以引用 1978 年後的例子,張往指,這限制變相避開了文化大革命。他擔心歷史科將重回會考及高考時期的死記硬背模式,猶如倒退二、三十年。

卷一評論題減、分析題增

張往指,以往 DSE 歷史科集中訓練學生應對「評論題」,一般放在卷一各題的最後分題,但今年卷一的第一、第二題,最後分題均由較簡單的「分析題」取代,兩題分別要求學生分析資料對反映香港經濟發展有多大用處,以及分析 1978 年以後中國的經濟現代化是由什麼因素推動。

他指出,問及「資料有多大用處」的題型,是第一次於文憑試出現,以往只會於初中教學上使用此類題型,形容題型太過簡單,出現在 DSE 令歷史科老師意想不到,認為難以測試學生的批判思考。

針對卷一第二題、有關「中國經濟現代化」,張往質疑,分題只要求考生參考資料分析推動經濟化的因素,惟兩份資料均傾向正面,而試題限定考生只能以自己所知舉列「1978 - 2000 年間中國的發展」作例子,變相發生於 1966 至 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不可成為例子,質疑「(考評局)點解要定喺 1978 年?」

引歷史書節錄 作者已有既定立場

試卷一第一題關於「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所提供的其中兩段資料,均出自同一本歷史書,當中提及 1930 年代,中國電影公司陸續在香港設廠拍攝電影,並指當時港產片不少是重拍或改編自上海電影,可見上海電影對香港影響。

張往指,歷史書屬於二手資料,與歷史科一直傾向使用報紙等一手資料的原則不符,質疑歷史書作者已有一定既定立場。

翻炒試題 重經濟避政治

張往指,以往歷史科原則是盡量於兩卷之中不重疊課題,而香港政治一直是歷史科的考核重心之一,不過,今年試卷一第一題、試卷二第一題均考核香港經濟,兩卷完全未見涉及中港政治的試題。

他續指,今年試題有「翻炒」跡象,試卷二的第二題「評估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在 1911 - 37 年間中國現代化上的意義」,與 2012 年文憑試的「比較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幾乎一樣;試卷二第三題關於「日本軍國主義」的題目,也曾於 2015 年文憑試出現。

張往認為,今年試題較簡單、可能與疫情有關,但亦不排除受去年的歷史試題風波所影響。他形容,今年試卷有一點違背了他所認知的歷史科,浪費了能力高的學生溫習「評論題」及「政治題」的時間,他相信一眾歷史科老師也不會預想到,今年試題完全沒有關於香港政治的題目。

「背課文當答咗」違科目初衷

他表示,文憑試歷史科的理念原想破除「死背」學歷史的模式,讓歷史科與時俱進,但今年試題「評論題」大幅減少,部份題目更只需要考生引用資料,「背課文當答咗」,違背了歷史科初衷。

張往又笑言,有傳媒報道今年有教育局人員加入考評局小組制定試題,相信今年不會再有取消試題的情況。他認為今年試題過於簡單,質素不如平時,咁猶如倒退 20、30年,但他表示有難度的歷史科才有價值,並且才能培養下一代公民,「如果唔知政治以往點發展,點知將來社會點走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