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強制要求外傭檢測、接種疫苗一事,幾乎演變為外交風波。平機會主席朱敏健在電台回應此事時,說政府「考慮實施的措施是針對一種職業,所以不算違反相關(種族歧視)條例。」

不禁想,假設在奴隸制度尚存的時空,美國政府用同樣的理由為「禁止奴隸投票」護航:「禁止摘棉花工人投票就當然唔係種族歧視啦,針對『職業』咋嘛」,到底會引來多少抨擊。

若然忽略掉「其他來港的外籍人士」也會染疫,卻沒被要求強制接種疫苗或檢測;也無視掉「外傭」僅僅就限於某幾個在本地處於弱勢的族群,強制要求外傭接種疫苗,當然說不上是針對某些族群的差別待遇。

不過,連日新聞清楚顯示,除外傭以外,也有其他輸入或本地個案屬變種病毒,到底僅僅強檢「外傭」,是不是一個合理的檢測分類,本就值得質疑,更不論「強制檢測」本身是否對症下藥之方。而政府強制要求「外傭」這項職業的人接種疫苗,意思幾近與僅僅要求這些族群,而且是最欠缺反抗、還價能力的一群人,接種疫苗無異:如果一個職業只得某幾個處於弱勢的族群從事,針對這個職業的政策,也就等於針對這些族群。正如如果在兩個世紀前,美國有任何針對摘棉花工人的政策出台,也毫無疑問等同是針對非裔的政策 — 即使事實上存在少數「不是棉花工人的非裔」,或者「不是非裔的棉花工人」。

所以,不是冠冕堂皇地說只是針對某一「職業」,就能與歧視某些弱勢族群劃清界線。平機會作為反歧視工作的執行人,就算政府發言不算違反《種族歧視條例》, 也應該要有足夠的敏銳度,警覺措施的潛在歧視風險,以及出台後對整體菲裔等少數族裔的標籤效應,而不是保駕護航,示範如何用語言藝術迴避過歧視指控吧?

如今看來,就連特首林鄭月娥也責令勞工及福利局重新研究,朱主席這個「職業」之說,倒顯得像一塊遮錯了位置的終極尷尬遮羞布。平機會主席的說法,和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強制外傭接種疫苗時大言炎炎,外傭「可選擇不在港工作」,其實都透視著官僚一直以來面對弱勢社群時的傲慢。今次強制要求外傭檢測、接種疫苗,檢測時間倉促;上一次第四波疫情封佐敦區前,未有派員向當區少數族裔翻譯說明;以至少數族裔學習中文,打從一開始至今就是一個影響他們上流、共融的阻礙,卻仍然拒絕設立一個具備第二語言元素的中文課程。

一句到尾,只要你無能力還價,「冇得傾,總之你點都要硬食,唔鍾意就唔好留喺度囉」。到底弱勢社群、族群還要為這種官僚的傲慢付上代價到何年何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