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y】

通常每一套講述納粹德國的影片都會很鮮明地去描寫德軍對猶太人屠殺慘況,而猶太人是如何被壓逼和倉促逃命。從這些故事中,我們都會得知德國人是多麼的令人可恨,亦因此我在看《波斯密語》前,就已經先入為主,認定這只是一個弱小的人如何積極求生的勵志故事。

但《波斯密語》卻罕有地透過主角的故事,側面叙述德國軍官的故事,令到筆者在觀賞的時候,也疑問究竟軍官是否「罪」人而主角是否「好」人。

————— 劇透開始 —————

故事發生於 1942 年納粹軍佔領下的法國。主角和其他猶太人一同被納粹黨衛軍士兵逮捕,並送往德國一個集中營。他向警衛誓稱自己不是猶太人,而是波斯人,碰巧的是德國軍官高克這時正需要一個人能夠教他波斯語,因此他被納粹士兵帶回集中營,並為高克教授波斯話和負責紀錄到集中營的猶太人名字。

可是,主角實際並不懂波斯語,最初高克只需要主角每天教他四個單詞,所以他才能勉強胡縐一些讀音以作教授。但隨著高克對他懷疑漸深,主角要教授的字也愈來愈多,為了能夠活命,他透過把集中營的猶太同胞名字拆開作一個個音,再去發明更多的單字,最終得以保命。

高克在加入納粹黨前是一個廚師,而他想學波斯話的原因是因為他想在戰後能夠到伊朗開一間餐廳,並能和他的弟弟團聚。因此,他在電影中再三跟主角警告「不要說謊」,亦顯示出他真的很有學波斯語的決心和害怕被騙。在一次事件,主角不小心重覆了同一個發音在「樹」和「麵包」上,高克立刻大怒,並說「你是否以為自己也能像其他猶太人一樣把我當笨蛋欺侮?」在這句我們都稍微了解高克為何會憎恨猶太人。

在當時,猶太人掌管德國的經濟,生活亦比日耳曼人好得多。自貧窮家庭出身的高克一定也受過猶太人的歧視和侮辱,他被主角問到為何會參加納粹黨,他說他其實也不知道,只是看到他們的黨員在街上談笑風生,一副輕鬆的樣子,就決定要參加了。這其實也表達出高克希望能夠從當時被欺壓的困局中走出來,希望自己能夠活得像一個人。

當主角想跟隨同胞去波蘭時,高克阻止了他,並說明一到波蘭就必死無疑。

「高克,你是殺人兇手。」

「不,我沒有殺過人。」

「對,你不是殺人兇手,只是為殺人的人提供三餐而已。」

在整套電影中,雖然高克是德國軍官,卻屢屢救了主角數次,而且他亦真的從未親手殺過人,只是一個單純希望在戰後能避世,再做回自己的人。他真的是一個罪人嗎?

至於主角,說謊欺騙人的是他。亦因為他說謊,而令到一個波斯裔的英國軍官被殺死,以掩蓋他是個冒牌貨;亦因為他說謊,令到保護他的同胞被殺;亦因為他說謊,最後高克不能成功逃往伊朗而被拘捕,他真的是一個好人嗎?

之前閱讀過一篇文章,它說道「很多時候,「惡」和「罪」是兩個緊密連在一起的概念,現代中文甚至以「罪惡」來組詞。但如果上述區分合理的話,我們總可以問,是不是所有的「惡」(道德上做錯的事情),都一定有「罪」(值得被讉責/不能體諒)?」

每個自認為自己是理性客觀的人,彷彿忘記了每個人都是有主觀感受的生物,而且自己的理性亦只是建構在自己的認知上。當別人認知和自己不同時,就只會不斷批評別人,透過把別人壓住來鞏固自己說的「真理」是不可辯駁的。結果,所謂理性的人亦變得愈來愈沒有同理心,成為了一部機器。

罪與惡,本來就沒有一條明確的界線,作判斷的只有靠自己思考,但當你用自己的尺的時候,請也尊重別人的尺。

 

作者自我簡介:90 後廢青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