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神是慈愛的,祂怎會讓那些無辜的人因為不是基督徒而在死後下地獄,永遠受苦?」電影男主角 Carlton Pearson 心裡這個疑惑,其實也是很多人會問的問題。這反映了,這確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當福音再臨》(Come Sunday)按美國一位五旬宗主教 Carlton Pearson 的事蹟改編而成,再現這個宗教領袖怎樣因為堅持自己的新信念而失去事業,更被判定為異端。

作為大眾文化產品,這部電影呈現的不只是宗教內部的爭端,也涉及到基督教的公共見證。電影也顯示了,為何這些涉及教義和基本信念的爭議,難以透過既有的宗教資源來解決。

在戲裡,觸發 Pearson 信念轉向的事情,首先是他陷在獄中的叔父自殺了。叔父曾請 Pearson 給他寫求情信申請假釋,但被拒絕,事後 Pearson 十分自責。另一個觸發點,是 Pearson 看到新聞報道盧旺達大屠殺的片段,難民受苦的樣子令他想到「這些無辜的孩子死在戰亂與饑荒之時,真的因為未信耶穌會會下地獄嗎?」

禱告之夜過去,Pearson 在崇拜時宣告:上帝的聲音對他說「這些孩子都已得救。」 此後經過他和其他人的多次議論,Pearson 堅稱慈愛的神不會讓人永遠在地獄受刑罰,因為基督已然拯救了所有人,不信的人最終也必得救。結果,首先是其會眾離開,同工另立教會;餘下的會眾,也在非裔美國五旬節主教聯合會宣佈他為異端後離開。

Pearson 的觀點其實並非石破天驚,這種「普世救贖論」由來已久。戲中呈現的爭議,點出了一些基督教內部的信仰難題。Pearson 對「拯救世人」充滿熱忱。本來的他,因為要趕著搶救靈魂免讓他們死後下地獄,馬不停蹄地佈道;後來的他,也是因為不忍無辜受苦的人在地獄受苦,而否定了地獄永刑的信念。

但從教會的角度,也是為了拯救靈魂,必須確保他們信耶穌、得永生,不想他們死後在地獄受苦,因此絕對不容 Pearson 的一套。若人不須悔改歸主,最終也可得救上天國,傳揚福音又所謂何事?雙方各執一詞,正如無數宗教爭議的事例當中,即使基於同一部《聖經》,也是各自選取經文來支持自己論點。

教徒怎樣分辨對錯?除了《聖經》和理性思辨,還有信徒間的共識和教會傳統,以及聖靈的感動,或上帝對個人的特殊啟示。電影試圖把 Pearson 描寫成一個聽到上帝聲音,獨排眾議,甘願捨棄名利的信心騎士,而站在他對立面的則是強權建制。這種格局的劇本忽略了一個重要的脈絡:Pearson 出身自美國的靈恩教派,特別重視信徒個人經歷聖靈的工作。

了解這個劇本沒詳談的背景,便可更了解男主角「聽到神的聲音」這屬靈經歷的份量。不過,因為不同人各自聽到上帝的特別信息,便會互相衝突。所以 Roberts 質問 Pearson:「你怎知那不是魔鬼欺哄的聲音?」沒有同感一靈,結果就是會眾用腳投票,教會領袖用權力裁決,換言之,信仰的難題,最後用上市場及政治的邏輯解決。

以戲論戲,此片與類似題材的作品比較並不算突出;Pearson 一個人面對主教聯合會的「審訊」一場戲,本來令人想起馬丁路德在德國沃姆斯國會的歷史時刻。若觀眾預期一場精彩的神學辯論,大多失望而回。這場戲起初 Pearson 以攻為守,然後主持會議的主教反駁,卻不接著描寫 Pearson 如何回應,就此草草轉場,放過了一個深剖主題的機會。

延伸參考:

1. Ira Glass:“Heretics” This American Life2005 年 12 月 16 日。

《當福音再臨》的幕後推手 Ira Glass 是電台節目 This American Life 的監製兼主持人,曾為 Pearson 的故事製作了一輯電台節目,可說是電影的前身。

2. Andrew Morgan 導:The Heretic。2018 年。

這部紀錄片的主角 Rob Bell 的經歷和 Pearson 相似,也是被指為異端的宗教明星,亦否定地獄永刑的信念。

3. Robin A. Parry 和 Christopher H. Partridge 著:Universal Salvation?: The Current Debate。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2004 年。

此書由哲學家 Thomas Talbott 對普世救贖論的辯護出發,再由其他學者提出批評,從哲學、神學和歷史角度討論這個爭議性課題。

 

原載於《時代論壇》175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