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諤:港大學生會隨感
【文:陳一諤(前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
五月,時值初夏,港大與港大學生會的切割爭端,牽動了港大同學、校友們的神經,並一如既往的大小風波,引起了輿論與社會關注。爭端的未來發展當然要學生會新內閣及其他港大持份者一起探索,但維護國家安全是特區的憲制責任,校園沒有治外法權,這點確是半點不能含糊。
同為《赫戲》(編按:香港大學學生會會刊)舊人,我有幸前後見過王賡武、鄭耀宗、徐立之、馬斐森等歷屆港大校長,亦與幾位 70 年代高舉放認關爭、80 年代支持民主回歸的港大學生會前輩相熟。我自己對學生會在新中國風雨飄搖之際,仍能堅持民族大義的愛國傳統、歴史深感光榮。觀乎港大與港大學生會半世紀一路走過,學校與學生會一直嘗試實踐師生共治之理念,箇中當然有不少經驗教訓。
師生共治的歴史嘗試,須要學校、學生雙方存異求同的寬容與勇氣,其底蘊是港大秉持多年為我中華作世界民族之先進而立的信念、價值。五四週年剛剛過去,今天校園內外雖然沒有標誌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學生運動,但不代表我們可以沒有捍衛「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而危難時又能守護學生、進退有據的北大校長蔡元培。
我不認識張翔校長,但印象中他在 2019 年香港反修例運動中,曾與時任學生會會長在陸佑堂展開公開對話,尋求以文明理性的討論為撕裂的社會尋找出路。張校長在求學時期正處於改革開放的中國,並長期在海外從事科研工作,這一代海外華人學者往往對於民族、自由、真理有其擇善固執的地方。陳寅恪說瞭解之同情,張校長當年的對話,與今天的沉默,既是現實的計算,或許更多的是理念的選擇。
張校長今天的沉默,正正反襯了部份所謂「社會賢達」對學生會口誅筆伐的亢奮。遺憾的,是打擊分離主義的號角聲再響,卻掩蓋不了物先腐而後蟲生的事實。學生求學時間只是數載,學生會任期不過一年,回歸二十多年以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及其所激發的社會躁動,難道素位尸餐者又盡能諉過於人?大丈夫行事,應宜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筆者姑且看看在日後打擊特區既得利益、土地霸權、經濟壟斷等攻堅戰場上,這些「社會賢達」又敢不敢刀刃向內,做個男兒,動起真格來?
作者自我簡介:港大、港大學生會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