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檸茶裡面的冰塊
2019年7月1日,示威者進入立法會大樓,記者掙扎了一會,也跟着進去,以見證這件重要社會事件。立場新聞的記者陳朗昇,當日忍着口喝直續直播多個小時,也隨人群進入了大樓,正當他在立法會走廊遊走的時候,發現了桌子上放了一些「大家樂」外賣,外賣的膠袋沒有被打開,非常整齊地放在枱上。
他打開了膠袋,發現飯盒還是暖的,重要是,凍檸茶裡載浮載沉的冰塊還未融掉。他像金田一一樣,拿着凍檸茶思考。如果這些是在立法會大樓裡待命的警察的膳食,從這些飯盒的位置推斷,這是非第一線的位置,原來坐在這裡準備吃飯的人,突然收到撤走命令,結果連飯也來不及吃就要趕着離開。他想,如果這個推斷是合理,警察是突然收到指令要離開。
當日示威者進入立法會,本來駐守在立法會的警員消失,至深夜示威者離去才再出現,是整場反修例運動中,其中一個耐人尋味的場景。
傳媒學者李立峰為蔡玉玲案求情時形容過,偵查記者是「民主社會的偵探」。陳朗昇在極疲累的情況下,還留意到一堆沒打開過的飯盒的餘溫,察覺到冰塊融化的速度,在兵荒馬亂的情況下,不錯過任何追求達至真相的蛛絲馬跡。
這個小故事,記載在香港記者協會出版的書籍《反修例風暴採訪戰場》裡。運動已經兩年,卻是上佳回溯時機。
在運動火熱的時候,我作為記者,被追問過很多問題:「究竟831有冇死人?」「點解無記者去查浮屍?」「記者點解直播示威者逃走路線?」
在民間情緒高漲之時,我選擇沉默,部份原因是,我只是其中一名記者,只能見見證事件的局部碎片,要知道較全面情況,需要多位記者的共同努力。另一部份原因是,記者需要很長時間作出事件重組。就好像721事件一周年後,港台記者仍堅持到元朗找商戶拿閉路電線紀錄。
記者的腦袋裡,有一個「灰色的箱子」,把未能核實的部份暫存,以耐性和韌力嘗試找事實核對。就如老掉大牙的新聞原則所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証」。在假設和求証中間的不適感,正是記者的情緒智商的訓練。一般市民卻未必接受,希望有快速而確切的答案。
事情過了一段日子,我們有靜下來的空間去反思。這本書集合了42名新聞工作者的心血,按時序重組了反修例運動的不同片段。
無線電視前記者張家灝寫道,他在8.11當日,當警方派喬裝警扮成示威者於銅鑼灣出現那天,如何追訪到底,無論是扑咪還是追拍該批人士登上的車輛。當日亦是「爆眼少女」受傷的一天,值得注目的事件眾多,他作為記者,大可以做完採訪便完成自己工序。
然而,一個好的記者,是會用盡方法確保重要資訊可以「出街」,在電視台編輯室的層級運作中,就涉及他如何向留守公司的同事及上司陳情。本來差點在翌日午間新聞消失的一則「喬裝警」新聞,在張鍥而不捨的關注下,終於能夠成功出街。這些「幕後運作」遠離一般觀眾視線,亦不及前線採訪般受到注目,卻是讓好新聞不致臨門一腳石沉大海的關鍵功夫。
業內人與業外人的判斷,亦有差異。攝影記者Billy Kwok於理大事件事後,把一批爬渠離開的示威者的照片,先後於其服務於的機構及自己的私人臉書發佈。他的照片,曾惹來大量留言攻擊,不久,該帖子消失了。
當時,業內人士認為該批照片是重要紀錄;但一般讀者卻擔心照片透露了被攝者身份令他們身陷危險。Billy在書中剖白了從採訪到發佈的心路,即使發佈時已取得被攝者的信任和同意,最後又為何決定刪掉照片。讀到此,我亦有共鳴,因為我在社會運動中只是以文字表達,亦面對讀者私信擔心留訪者安全。
在理大事件中,曾有傳媒前輩表示,認為記者要阻止示威者爬渠。Billy說,即使他心裡有任何想法,但沒有說出口:「你覺得安全,因為你是記者。在這個情況下,才不能給建議,因為你覺得那條路可行,或者那條路不可行,都是一個山埃。」
Damned if you do and damned if you don't。這種角力和拉扯,在反修例運動全天候困擾着記者。直播新聞扮演重要的紀錄和監察角色,蘋果日報的李家聰,經歷了無論怎樣做都好像是錯的思想掙扎。
直播甚麼時候是監察警暴,甚麼時候是危害示威者,停止直播的界線又是怎樣?不以影像紀錄,只以筆錄,也曾被批評為把示威者安危不顧。李的困境,述說了反修例運動的空前採訪挑戰。
理工大學一役,筆名「理大火」的電子傳媒工作者,以寫實的筆觸,把當時理工大學內的互動描寫出來。示威者在校園內的姿態,衝突的小插曲,火爆場面以外的笑料,理大火以細緻的文筆紀錄了下來,令人如同置身現場。
「理大火」親眼目睹於清晨五時,防暴警和速龍重奪十字路口,直逼理大,示威者焚燒A座樓梯,警察衝到噴水池捕拘示威者。然而上司卻在報導中要求他引用警方說法,指「沒有進入校園範圍」,他堅持在直播中說他所看到的事:「或許當初決定留下,就是為了此刻拆穿一個十分容易看穿的謊言。」
謊言如何在編輯室如何生根發芽。「夏咏南」訪問了多個採訪反修例運動的記者,發現不同媒體於運動期間,對新聞報導的內容作出史無前例的審查。
「『和理非』不可以在標題出現」;「遊行參與者不能寫為『市民』,要叫『暴徒』或『示威事者』」「7.21事件的『籐條』要改為『竹枝』」「不能寫港鐵『封站』要寫『關閉』」。在編輯室遇到這些指令,記者在書中發出痛苦的吶喊。
近日因為港台刪掉YouTube影片、蔡玉玲案、利君雅不被續約、高層下令停止接受新聞獎項、鏗鏘集監制請辭、鑑鏘集及其他時事節目被抽起等事件;再加早前有線新聞記者大規模請辭;蘋果日報被搜報館及黎智英被捕等眾多事件,香港新聞自由收窄已非以往只是新聞圈子的事,連大眾市民都醒覺,新聞自由是眾人之事,是一個社會的文明基石。
新聞自由是每一個香港公民之事,如果你支持有心的記者,請大家細讀《反修例風暴採訪戰場》,明白在如此艱難的時勢下,還有有心的記者奮力在狹縫中掙扎,於大時代裡仍不捨得不紀錄,此書剛發行第二版,在以下樓上書店可以購得:
一拳書館、序言書室、田園書店、北角森記、生活書室、旺角樂文書店、榆林書店、銅鑼灣樂文書店、大鵰文化、閱讀時代、艺鵠、夕拾X閒社、閱讀時代、見山書店、Kubr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