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點成為母親的病人們
上星期日是母親節,趁這個機會,想說一下那些差一點成為媽媽的病人故事。
在婦科工作,每天肯定有兩三個作小產的女病人入院。事實上懷孕初期流血或肚痛於婦科,就如發燒氣喘於內科、或者肚痛於外科,佔了每天新收病人的至少一半。就算是新入職的實習醫生,不消兩個星期就已經對這些「pvb cx pregnancy」(cx 即是 complicated 的意思)、「T/A」(threatened abortion)的問症檢查流程和處理方法倒背如流。熟練起來甚至可以十五二十分鐘就收完症,再來處理下一位作小產的女士。
對於我們來說,「作小產」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對比起宮外孕、經血過多引致貧血等更緊急的情況,可以說是最平凡又穩定的個案。不過,相信對於渴望有小孩的病人來說,每一次作小產入院都是一次驚心動魄的經歷。眼見過不少病人一說起流血情況,已經雙眼通紅,甚至自責自己沒有足夠休息。有時候病人經過多次人工受孕才成功懷孕,又會對胎兒十分緊張,動輒因為一點點的褐色分泌物隔幾天就入院一次。也見到有病人曾到私家醫生求診,明明之前幾次的超聲波已經不見胎兒心跳但仍未知道壞消息,來到醫院的時候還滿懷希望……儘管我們處理這些病人的方法相若,但她們背後的故事不盡相同。雖然新症一個接一個,能分配予每位病人身上的時間不多,但可行情況下我會盡量跟病人淺談幾句,最重要的是令她們知道,自己並沒有做錯甚麼,絕大多數的懷孕早期流產都找不到原因,她們不需要自責。
婦科收症一般都要進行婦科檢查,而懷孕早期出血的病人也不例外。雖然不少女士對此不免有點抗拒,但一般只要解釋清楚檢查並不會影響胎兒,大部分病人都願意做這個最基本的檢查。檢查的目的之一,是查看胎兒組織是否已經卡在子宮頸開口甚至陰道裡,這意味著胎兒已經流產,在病人同意下儘早取出組織,可以大大減少流產過程的疼痛和流血。
以前學生時候我們要請求病人讓我們練習開鉗檢查,甚至要記錄每次門診能做的檢查數量。男生被拒率甚高,有朋友到考試前都只練習過兩次;但作為實習醫生,我們負責為所有新收病人做婦科檢查。既然婦科有近四分一病都是懷孕早期流血或肚痛,我們自然也有遇到要把流產組織鉗出的機會。由一開始戰戰兢兢,總要叫來婦科正式受訓的醫生從旁指導,到後來開始有信心自己取出組織,每一次看到病人滿臉傷感甚至落淚,我都還是有點於心不忍。
讀過一篇母親節刊出的報道,有女士小產後每年仍會紀念流產的胎兒。對於我們來說,每天都有病人作小產或流產,這些可能是最平凡最容易處理的個案,但對於每一個病人來說,可能就是她們的人生大事。我時常提醒自己不要把所有作小產病人都當作一式一樣的倒模處理,她們各有自己的故事。但願這些差一點成為母親的病人們,都能好好的復原,儘管我們的醫療制度未必能給予妳們足夠的空間處理哀傷。
(標題為編輯所擬)
作者 Facebook / MeWe / 文章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