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藝術贊助者(Patron)能夠寫到第三篇文章,主因是筆者覺得華文世界較少觸及這個題目。然而,少談不代表不重要,前文已提及Patron如何通過贊助,行使話語權對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藝術史作出影響。

另外,Patron以團體或個人形式存在,前者是教會皇室貴族政府公私營機構為主,而後者多以社會名流收藏家藝術品經銷商為導。

讀者可能覺得討論浮空離地,你我不是皇親國戚大富大貴,談Patron有什麼用?

然而,最後這篇文章主旨是回歸初心:從教會、印象派、法國大革命和美蘇冷戰回到個人生活層面,相當親民貼地。

Herb and Dorothy Vogel

藝術史眾多Patron之中,筆者想談Herbert and Dorothy Vogel這對美國夫婦的奇情故事。

說起藝術收藏家及贊助者,大家總是聯想有錢人玩意。然而,Herbert and Dorothy Vogel一反傳統,可說是Patron之中的異類清泉:他們只是一對中低層平凡公務員夫婦。Herbert生於1922年,參軍退役後在一間郵政局做夜更分信員,早上閒時曾到藝術學校學習藝術史,直到1972年退休。Dorothy則是一間公共圖書館的小小圖書館館長,1990年退休。

如此人生淡而無味平平白白,藝術贊助者之旅約於1960年開始。起初,Herbert收購藝術品原因是送給Dorothy作為結婚禮物。自始婚後,Vogel夫婦愛上收購活動,每星期參觀藝術展覽,四處探訪不同藝術家,了解創作過程及建立友好關係,同時收購藝術品以作支持默默無聞的藝術家。Vogel收購藝術品時有三個準則:一,藝術品不能太昂貴;二,藝術品不能太長,尺寸能夠手攜搭地鐵或的士回家;三,藝術品也不能太大,能夠安放於位於曼哈頓的狹小單房公寓。

直至1990年初,Vogel收購的藝術品多達4千多件,主要是以簡約主義和觀念藝術為主,期間結識及幫助不少當時寂寂無名及後聲名大噪的藝術家,如Chuck Close, Donald Judd, Sol LeWitt, Richard Tuttle等等。Vogel認為在收購過程中和藝術家建立關係可以擴展對收購品認識及存在意義。此外,Vogel又對草圖素描最感興趣,因為草圖素描是藝術品雛形狀態,正正顯示藝術家一閃即逝靈機一動的原初想法。

與Medici Family相比,Vogel生活樸實作風低調,是單純追求藝術的贊助者,利用有限公務員薪金和退休金,甚至分期付款與以物換物形式收購藝術品,而藝術品主要是個人喜愛而非投機升值之用。之後,Vogel決定將大部份藝術品捐贈給他們渡蜜月時遊歷過的National Gallery of Art 及其他美術館,遍及美國50個洲份,更命名為「Dorothy and Herbert Vogel Collection」。

Dorothy and Herbert Vogel Collection

如讀者有興趣,可到National Gallery of Art搜尋Dorothy and Herbert Vogel Collection,或直接到此網址

人人皆可成Patron

筆者撰文引用Vogel 為例子,背後註腳不是想說什麼可歌可泣藝術愛情故事,而是想帶出一種信念想法。今時今日網路盛行時移世易,你我不需萬貫纏腰書香門第才可成為Patron︰閒時路經本地藝術市集藝術活動,真金白銀少少無拘購買藝術家作品,以作經濟上援助;在網路上分享賞心悅目的本地藝術人與物,以為心靈上支持;更進一步,願意與藝術工閒談交流創作過程藝術想法,以示知性上鼓勵。以上的一言一行微不足道甚至不值一提,但對藝術家的生存及堅持總帶有正向作用 。雖然相比傳統Patron只是星星落落滄海一粟,但就和Vogel一樣,你我已把Patron行為模態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筆者在此不想將藝術浪漫理想崇高化,只是道出從事藝術創作一直從來都不容易,極需旁人支持鼓勵認同。同時,少對藝術創作者冷言冷語熱中送炭,能夠這樣,已經是謝謝你幫忙。

人有信念才能活著,人人皆可成Pat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