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閱讀】香港經濟幻象師與它們的產地
“The preferred formula used to be ‘a policy of laissez-faire’; now it is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not that either came close to accounting for the ‘historical specificity’ of the place.” (Abbas, 1997, pp. 296–297)
伴隨著傳統基金會將香港剔出年度經濟自由度指數評級,《華爾街日報》近月亦刊登文章描述現任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為〈香港的幻術師〉(Hong Kong’s Illusionist),試圖證明香港不受北京的控制及干預。恰好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Jamie Peck,最新發佈一篇學術期刊文章〈Hong Kong - a model on the rocks〉,合時地講述一路以來香港經濟自由神話如何被建構,同時帶出現時香港面對的最新政治挑戰,香港的經濟應該何去何從的問題。
作者從歷史考據方法揭穿一套香港經濟的神話學(Mythology):由一條無人的小漁村到現時國際金融大都會,全憑香港政府採取經濟放任自由主義 / 積極不干預政策。文章精辟之處,在於解剖這個神話論的前世今生。
神話的「起源」,主要透過塑造香港經濟自由放任政策(laissez faire)之父,講述 60 年代香港財政司郭伯偉(Sir John Cowperthwaite)的生平,並以香港故事成為新自由主義的發展模型(model)推廣至全球;其次由傳統基金會這類國際組織每年公佈的經濟自由指數「吹奏」,比起陳茂波它才是真正的「幻象師」。
作者在文中點出,這種經濟自由指數(the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更多是推動發展的引擎推手,多於反映經濟自由現況的相機寫照(an engine rather than a camera)。事實上,過往香港經濟如何「不自由」,例如各式各樣的牌照制度、地產霸權土地壟斷、政府在經濟政策的積極干預、殖民惡法下各種對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潛在規管等,都一直幻覺師的論述當中彷彿不曾存在。
文中全面地引述香港歷年財政司的施政方針重點,如何 50 年不變地盲目吹奏「自由放任」香港方程,扮演了新自由主義的宣傳道具(props),同時亦帶出香港這種虛擬的「經濟自由」,一直為中國紅色資本的走資門階(Red China’s Doorstep)。可見,財政(幻覺)師到今日仍希望高呼香港一國兩制健全,試圖繼續扮演「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如昔,但當傳統基金會已經不再吹奏,這種論調已經成為孤芳自賞的獨腳戲。
Jamie Peck 引述香港理論大師 Ackbar Abbas 的認識「香港學」,認為香港是一直都在尋找一種「方程式」(Formula)之地,由以往一直以來唱頌「積極不干預」的屬意方程,到後國安法時代即將進場的大灣區建構工程(作者眼中認為就是深圳模式),未來傳統基金會這種國際組織,會否願意像過往未民主化的郭伯偉時代香港「照舊背書」(recycled folk),還是從此各自表述分道揚鑣,仍是一個極具變數的命題。
作者最後引用歐威爾在《1984》中一段(竟然)曾提及香港的部分,讓大家記得無論是今昔的威權香港,還是 1984 中形容香港猶如邊陲無止境的爭奪場域(the edges of a contested geography),這種管治多年或企圖延續下去的香港神話學,都是今日強調「活在真實中」的個人哲學必須認識的課題。
#研究閱讀
#誰是香港幻象師
#香港作為方程式
#1984 眼中的香港
#有意參閱文章可 inbox 我們
#郭伯偉研究
Reference
Peck, J., Bok, R., & Zhang, J. (2020). Hong Kong–a model on the rocks?. Territory, Politics, Governance, 1-20.
立場新聞(2021 年 3 月 11 日):華爾街日報社評稱陳茂波為「香港的幻術師」 替習近平服務
如對「研究閱讀系列」有興趣,歡迎月捐支持我們繼續營運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