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 不紅 天理不容
【文:電影基層勞工】
Mirror 開演唱會炒至天價,香港重拾偶像和電視熱潮,都是近年少數現象級的盛事。不過,比起Mirror,我其實更愛Error。
今日在viutv的網站,「最多人睇」的section頭5位,分別是《Error自肥企画》、《全民造星》(大家想重溫Mirror和Error的奮鬥史吧)、《花姐Error遊》、《花姐Error遊2》和《Error自救TV》。Error近期爆紅,除了本身無底線夠騎尼外,也要歸功於幕後的花姐慧眼和marketing策略、格仔Mike導和團隊 (我都幾鍾意撰稿人麥可暉) 天馬行空的虐待創意。而當社會充斥著世代之爭的情緒時,真廢老153走去「焫著」人,然後被193 KO,人氣再度爆升,時機fit晒地為《Error自肥企画》宣傳,然後the rest is history。
如果不負責任籠統地 (沒做過調查) 說,當Mirror女粉多,Error就麻甩仔粉多。
因為麻甩仔們總在Error身上找到自己童年和朋友們鳩下鳩下的影子。男人比較幼稚,彼此的友誼,很大程度是靠互相傷害和嘲笑增長的。一輪灌腸、彈袋、炸賓周、胡亂追逐、恥笑、互屌老母後,感情就增長了,大家樂此不彼,15碎玩到40碎也是如此老友鬼鬼。我自少讀男校,看Error,令我腦海立即重現中學小息和午飯時損友們互相嬉戲的畫面,令我也懷念一眾雖已結婚生子,心中幼稚卻初衷不變的損友。哄堂大笑之間,自然相處下的chemical reaction,勾起了內心深處最沒有意義,卻簡單、純粹和久違了的快樂。
Mirror是偶像,自然就有偶像包袱;Error爆紅,是因為他們沒有偶像包袱。一比較就清楚了。綜藝《考有FEEL》遊戲中的食物,因為有Mirror參與,怎難吃的也勉強可以放入口,但《花姐Error遊》中,Error可是要吃昆蟲野味、爬蟲類邊爐和屎。當193自稱「食屎KOL」,你總不能叫姜B食屎吧,一來違和感太強,二來恐怕viutv的總部會被狂粉恐襲。
Error跟我們的距離好像很接近,很容易認識和接觸到 (事實上 Mirror 也很親民啦)。你會看到193的 IG story去「蕃茄師兄」,阿DEE會在街上問人認不認識他們,每人都有個TG channel和粉絲們交流等等,這些距離,和我們對香港以往的明星認知有很大差異。以前香港的明星們,彷彿在現實世界不存在的,像神一般存在 (聞說巨星出街想小便,要book一間酒店房解決),還記得城城搭地鐵要自拍 (我坐法拉利才會自拍了),也因此發哥被野生捕獲,世人會如此興奮,一切都是距離的差異感。
當然,有賴今時今日的網絡科技和生態,他們又踴躍在自己的 FB / IG 公佈活動訊息和貼鳩嘢,又時不時回覆留言,更到隊友的平台留言,這些很「人」,很真實的interaction,是粉絲們很珍視也願意支持他們的原因吧。有人說是因為他們未夠紅,我不能否認,但我更相信這與人的「質地」總有關的。
Error更顛覆的,是把網片文化認真地帶入電視。《無制限OT編集団の行動綱領》這類二創曲,本身應該只會在網上出現 (如高登音樂台、晴天林等channel),團隊卻用大氣電波,同時間向連登仔和師奶放送。二創除了要夠熟悉度,也一定要夠放,以為大氣電波尺度嚴謹,歌詞竟然出現賓周、爆蛋,配上Error被施虐後扭曲面容的畫面,在網絡上也許濕濕碎,在電視台就成了神曲。
節目中粗口橫飛,用盡創意令眾人下體受創而輸出快感 (上集鬥痾尿…),電視台照出街,沒有不怕投訴的勇氣和自由度,是不可能成事的。
儘管Error用無聊和搞笑包裝,裡面一浸其實非常熱血,用盡全力娛樂觀眾,也是artist的技藝。
肥仔舞藝紮實,靈活柔軟,跟身體比例的「反差萌」本身已很喜劇,加上樣貌可愛;阿DEE由學舌鳥的《日日去鳩嗚》已充份展現出其表演天份,是團隊中負責perform和用腦的人,原來仲識rap;讀番書,一副人畜無害樣子的193,他的綜藝和主持力愈來愈強,在《最後一屆口罩小姐》中更是個暖男,隊員被foul他悄悄落淚,也深得組員愛戴,在剛剛一集《自肥》打電話屌完朋友接電話後又尷尬道歉 (我覺得這就是人的「質地」);保錡則很MK,有說他對音樂很堅持,而我對他最深的印象是「快吞轟」,用生命來玩遊戲,用鬥志戰勝劣食惡食,那怕事後嘔吐入廠。
這隊騎尼組合,每人出場也自帶笑點,而且來得自然,沒有「福祿壽」的驅風油味,也不老尷。最難得的,是節目是看得見的「low bud」 (《花姐Error遊》已相對落本),他們卻總很熱誠地做最硬膠和無聊的事 (請看看《西九遊記》)。眾籌被虐的MV《我們很帥》也令一眾粉絲笑中有淚,要求加薪。
我在想香港多久沒有搞笑組合了。
2019後,香港低潮得令人窒息,Error和Mirror的出現,成了大眾僅餘的渲洩渠道之一。2021年竟然有萬人空巷為偶像慶生,在電視已死下竟然每日有電視節目可期待,竟然可以為演唱會狂呼落淚,竟然可以追星為偶像打氣。香港失去了很多,而不斷失去的我們,卻在他們身上得到罕有的生活調劑。用「後2019」的視角,以前很多娛樂 / 節目 / 電影 (明星更甚) 都會被標籤為維穩,麻木人心,被視為建制延伸的一部份。這時,一股跟以往明星面貌完全不同的Error和Mirror,像清泉般出現,說出有志氣的話 (他們也經常為香港打氣),堅持行自己的路,難怪會受到颶風級的愛戴。
有人問,這樣的綜藝節目和大台的《掌門人》有甚麼分別?我覺得啦,就算遊戲一樣,玩遊戲的人不同才最重要。
我old school,以往出現這些現象級明星,老早就應該拍電影了。電影公司會為他們度身訂造幾套青春 / 校園 / 純愛電影,像甚麼《百份百感覺》、《初戀無限Touch》、《這個夏天有異性》 (很leung,也是出賣年齡系列),甚至是Cookies《九個女仔一隻鬼》等等。不過,香港影壇有待revive,不同世代有不同世代的生存方式,但作為藝人,我總認為要有自己 (proud of) 的代表作 (作品),星途會行得更遠,明星的光芒會更光更熱。
現在,他們有的是時間,時間是他們證明自己的最好方式,願我們都好好支持和珍惜香港本地出品,我們用我們的方式好好守護偶像,也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需要時更要適時批評。
畢竟,太多我們曾珍愛的,都墮落了,只希望歷史不要再重覆,讓我們開心多一會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