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譯名 三種態度 《父親》應作如是觀
【文:張在森】
電影 "The Father",台灣直譯《父親》,香港大陸加鹽添醋分別譯作《爸爸可否不要老》及《困在時間裡的父親》。兩岸三地電影中譯時有不同,本非甚麼新鮮事。
從宣傳推廣、商業角度看,戲名純稱《父親》略嫌乏味,潤飾一下,無可厚非。其實,憑香港經驗,我猜一般電影發行公司的撰稿員即使建議直譯《父親》,大概也會遭上司馬上退回並連人帶稿踢出房門,又或者只要腦海一浮現這念頭,就會先自我審查,並猛然自行蓋上刻有 BANNED 字印章。
港譯《爸爸可否不要老》,顯然是受張敬軒歌曲《叮噹可否不要老》的啟發,加以變奏。加上「可否不要老」五個字,添了不捨與溫情,甚至煽情。販賣溫情,的確能吸納某類觀眾,策略上,並無不妥。不過,「可否不要老」是從子女角度出發,是子女的呼喊,視點不在爸爸身上,有違本片的視野。
中譯《困在時間裡的父親》,重點無疑是放在父親身上,亦點出「時間」作為本片的母題,然而,卻又因一個「困」字,流露出認為失智父親是個問題的心態。當然,「認知障礙」既被視為「症」,失智者對其家人而言是負擔是問題,這一點,沒有人會否認,但本片旨在呈現失智者的「實相」,不作渲染,似乎更能配合主題。
其實台灣一向興作直譯,是發行商不重視,相信有麝自然香,還是堅守「信、達、雅」翻譯原則,無從稽考。不過,個人認為,為配合這部電影,不多也不少,直譯是更為恰當的。
《父親》一片的敍事,基本上以失智父親的視點出發。場景就是父親幾乎不出戶的家居,看似簡單,場面調度及剪接實不平凡。因為失智,時空會隨記憶錯置,父親一直以為身在舊居,但家中陳設時而變換,新聘的看護容貌一時一樣,女兒說好要隨男友去巴黎定居,其前夫又會擅闖並欲鵲巢鳩佔,女兒男人變了臉,親女也換了個不認識的人。父親懷疑女兒故意亂其心志為謀奪房子,觀眾也看得撲朔迷離,一時分不出何者為真何者為假。
女兒勞心勞力照顧,卻被失智父親懷疑、怨懟,甚至被遺忘,當然無奈。不過,創作者更大的關懷、觀照,甚至慈悲就在於呈現父親的視野。縱然雜亂無章,他的世界,該作如是觀。
片中其中一個重要符碼是父親常常遺失以為被盗的手錶 / 時間,人看世界的方法,建基於我們的概念、積習、記憶,而記憶,以時間定錨,隨時間褪色。虚實真偽,誰來書寫,誰定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