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男女對立之外,這是我們都有的母親
談到性別,容易聯想社會控訴、怨氣,在世代之爭外,男女兩性的對立。像港女、毒男、物化、拜金、不上進等標籤,局限著千萬男女,各有各性別定型。
2019年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同名小說改編,相對原著更加溫柔,沒有聲撕力竭的責罵,寫實而平淡道出,亞洲都市女性的困局,身邊常見的人事。
金智英,韓國常見名字,象徵廣大婦女,你我身邊的人。她身為人妻,撫養女兒,看似美滿,卻放棄了自己的寫作夢,工作的可能。從小的差別待遇,迫她生出其他人格,令老公不知如何應對。
金智英的丈夫,鄭道賢可謂接近完美男人。他深愛妻子、小孩,主動打理家頭細務,知道老婆患上精神病,卻不忍告訴她,苦苦支撐家庭,憔悴不堪,身心俱疲。
與其說,這片是講述,父權女性的悲慘,更貼切形容,乃男女都因此過得很苦。鄭道賢極力尋覓出路,通通都被打壓,關心妻子,求助無門,無法反抗社會結構的潛規則。
他幫助老婆洗碗,被讚美是新時代的男性,妻子擔心外婆誤會,強調日常並非如此。眼見智英找到工作,他主動提出申請育兒假,卻等如收入大減,失去前途等,現實的不可能。
回首這一切的開端,是多麼美好的新婚。他們半出於外界壓力,半出於真愛,生養小孩,「生個小孩什麼都不會改變」,委實過於天真。為人母者,只能把自己的職業,換作主婦。
母親、主婦,資本主義之下,能算職業嗎?不具產值的勞動,只有付出,沒有收穫。煮飯、育兒、打理屋企,年中無休的全職,隨時比男人更加疲於奔命。偏偏被人看作,只懂花丈夫錢享樂,無所事事的「媽蟲」。
智英當家庭主婦是最現實的決定,皆因女性難以上流。智英和女上司傾談,上司說,做我真的好嗎?不是好媽媽、好女兒、好老婆,備受嘲諷。社會一直都說:「沒把孩子照顧好,就是失敗。」
每個母親都有自己的夢,多為子女犧牲,不是我們常見的嗎?她可能是HKU數學系,可能是主修戲劇,本來各有理想。甜蜜的負擔,是母愛,也是對社會的妥協。電影一句「妳應該當個男人」,才能實現自我。
82年出生,或許已經算得上幸運了吧?在乘搭巴士時,被男生跟蹤,嚇得大哭;公司保安,在廁所安裝針孔攝影偷拍。結果總是Blame the Victim,女生要檢點,唔出現係現場咪無事囉。
女性主義說,要逃離社會父權的掌控,好像,除了死亡,就是成為瘋女人。金智英的精神失常,化身其他女性人格,理直氣壯地說,為什麼不對智英好些呢?
那是無數世代的壓縮,縮成了炸彈。當別人的母親、別人的妻子,自我何在?精神的扭曲,不健全的心,最終歇斯底里。
智英母親得知女兒患病,趕到她的身旁,她卻化身婆婆,悲涼說,當年智英母親的犧牲。母女二人,都為家庭付出,忘了自己,母親眼紅一句:「智英啊,做妳想做的事吧。」
回家之後,智英母親責罵丈夫,跪倒在地。為什麼只買藥給兒子,你的女兒在哪?這樣對待智英,她能夠不病嗎?內疚質問,真情得感人。
可是,社會的結構難以打破。像智英的父親,把兒子愛吃豆沙麵包,錯記為女兒喜好,難免寫實得讓人失望。但總有改變的可能,像他得知智英患病,主動幫女兒也買一箱藥。更早之前,當女兒考上公司,感動慶祝,互相擁抱。其實,我們都渴望擺脫枷鎖。
當年父親買鋼筆給兒子,筆記本給女兒,差別待遇。弟弟特意把鋼筆轉贈,讓智英重拾寫作夢,她在筆記本,寫下自己的名字,金智英。女性先要擁有自己的房間,才能成就自己的聲音。
電影尾聲,智英再遇,稱她為媽蟲的人。她挺身而出,質問他們,你了解我嗎,何以單憑幾分鐘的接觸,就能判斷我?找到自己的聲音,乃心靈健全的關鍵。
最後的鏡頭,智英自信坦然地書寫,背後閃爍陽光,意味新的開始,多美好。但這一切一切,都來之不易,眾人支持的同情與諒解。現實之中,許多智英、母親,依然痛苦。
《82年生的金智英》,票房口碑俱佳,但在韓國,充斥惡評,上映前狂刷低分。男女對立之盲目,卻看不出電影的真義,一如主演鄭有美說:「無論是誰,都有母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