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中史開考 考生憂政治因素避答近代史 填充選擇題增、自由發揮題減 資深教師恐題型倒退
中學文憑試(DSE)歷史科去年一題評論「日本侵華」的試題,受政府及黨媒炮轟後被取消。本屆 DSE 中史科考試今日(6 日)舉行,考生簡同學認為,今年試卷較簡單和直接,不少問題只需「背書」;剛考完 DSE 最後一科的黎同學則坦言,因近代史較難、政治因素影響,決定專攻古代史。
資深中史教師陳仁啟分析指,今年問及學生意見題目減少,增加只需背誦的填充、選擇題,憂題型倒退。另外,試題避開中國近代史部分的敏感課題,陳舉例與改革開放有關的題目只問成效,但無要求考生說明困難與挑戰。
在九龍塘一個考場應考的簡同學認為,今年試題是「歷年來最淺」,因題目較簡單直接,較多「細分」選擇題,已提供的資料亦限制了考生的答題方向,相反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答題就大幅減少,估計是希望考生「執分」,但亦減少發揮空間。加上今年考試模式因應疫情修改,容許學生專攻古代史或近代史,故她亦只集中溫習了古代史。
剛考完 DSE 最後一科的黎同學同樣專攻中國古代史,她指主因是近代史較難,但也受政治因素影響。黎同學認為題型與以往差不多,「Tip」中了不少課題,即使配對選擇多了,「但有啲無睇到就唔識」,目標考到等級 5。
教師:避近代史敏感課題
因疫情關係,今年中史科考試放寬限制,以往學生必須分別就中國近代史、古代史作答,今年增加了選題自由度,變相容許學生專攻古代、近代史其中之一。資深中史老師陳啟仁指,今年試題非常「四平八穩」,避開在中國近代史部分的敏感課題,亦避問及學生意見,只在古代史部份出了大概 3 條「意見題」。
陳舉例指,卷一第一題的填充題的段落,行文與「維基百科」內容相似,一般教科書不會出現該段落,學生也不會有意識要背誦內容,形容考評局「失驚無神」出填充題,如果學生沒有背誦便失分,所以今年試卷「可以話容易,都可以話好難」。
以往關於「新中國」的試題一般較敏感,但今次卷一第七題和第八題問及「土地改革運動」與「改革開放」,問法卻與以往非常不同。陳啟仁留意到題目只要求考生說明改革措施的「成效」,卻沒有要求說明其困難與挑戰,反觀古代史卻有問及洋務運動「不成功、敗壞的原因」。
增填充、選擇題 憂倒退至填鴨教育
另外,試卷亦首次出現選擇題,第八題要求考生選出「四個現代化」及「深化改革項目」,陳啟仁形容只有舊會考才會用此問法,現在只於初中考核才會出現選擇題;第七題要排列中國建國後的時間線,但以往一般會要求考生說明或分析事件,「今年就真係純粹要你排列」。
陳啟仁補充,減少「意見題」不只是今年開始,近 3 至 4 年都已有此趨勢,擔心如果「意見題」繼續減少,愈來愈多背誦的細分題,將倒退回過去的田鴨式教育。但他仍認為今年試卷質素不錯,「四平八穩」,認為至少古代史部分的「意見題」,可以分辨出等級 5 的高能力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