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權社工】一生與無權勢者同行 社福、政界悼馮可立 昔日戰友麥海華:可能也象徵和平抗爭時代終結
人稱「立叔」的中文大學社工系客座副教授馮可立上月 10 日離世,享年 69 歲。親屬今(15 日)為立叔舉行安息禮,多名政界、社福界人士到場悼念。場內紀念冊形容立叔是香港一代社工的典範,一生行公義、與無權勢者同行。
支聯會麥海華常委說,立叔經常據理力爭,但行動和平有節制;如今香港氣氛緊張,溫和抗爭手法或也要重新思考,慨嘆立叔離世,可能也象徵和平抗爭時代的終結。
立叔的安息禮在下午 2 時半開始,先由前運房局局長張炳良、民主黨前主席楊森、支聯會常委麥海華等,扶著立叔靈柩進入會場。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亦有到場致哀,其他出席人士包括學者劉銳紹、陳健民、神父甘浩望、律師關尚義、失明人協進會會長莊陳有,以及前立法會議員張超雄、邵家臻及何俊仁等。羅致光未有回答記者提問,但在紀念冊中亦流露惋惜,提到「一代社工,就此離去,茫然若失。」
抗爭挑戰公安條例 第一代公民抗命社工
提到立叔,不得不提 70 年代末期的「艇戶事件」,事件奠定了他在社福界的地位,更促使港英政府修訂《公安條例》,影響港人遊行集會示威權利至今。
當年立叔與 60 多名油麻地艇戶及其他聲援人士,在往港督府遞交請願信期間,被警方截停。根據當時的《公安條例》,三人或以上未得警務署長許可的聚集,就是非法集會,故警方就以非法集結罪名,拘捕車上所有人。
最後包括立叔在內,11 聲援人士被定罪及留案底。當時代表立叔的辯護律師問法官,如果 4 名法官一起駕車去吃午餐,會否也構成非法集結?法官回答,這樣也會構成非法集結,事件引起社會譁然。
立叔隨即找來立法局及市政局議員幫忙,亦有寫信予外國組織,甚至寄信予教宗,最終促使政府在 1980 年修訂《公安條例》,30 人以下公眾集會毋須預先通知警方。
大學同窗張炳良:年輕時已關心社稷
與立叔是港大同學的張炳良分享,提到立叔以往在大學時已表現出關心社稷的情懷。只是立叔近年因為身體欠佳及時局變幻,已較少講話、亦增添惆悵。張炳良指過去 50 載他倆在社運及政治途上緊密交集,如今立叔的離世,令他失去一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摯友。
麥海華亦提到與立叔認識 45 年。在社會抗爭上,立叔經常據理力爭,但行動上卻是和平、有節制,成為社工楷模。但如今香港政治氣氛緊張,溫和抗爭手法或也要再重新思考,而立叔的離世,可能也象徵一個和平抗爭時代的終結。
社科學者鍾劍華則憶述當年艇戶事件發生時,自己只是個中六學生,但立叔的行事與付出啟蒙了他,更成為他翌年選擇入讀中大社工系的原因之一。鍾說,與立叔亦師亦友,常獲對方勉勵要多為社會做事、發聲,他相信悼念立叔的最佳方法,就是「唔好因為當前嘅形勢而太悲觀、甚至放棄」,應繼續從基層出發,貢獻社會。
執教中大社工系近 30 年 學生:是我最敬重的老師
立叔在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執教近 30 載,梅偉強是他的學生,形容立叔是他最敬重的老師。梅分享立叔的教導,指做社工不可以只帶街坊盲目向前衝,要懂得了解形勢,他更記得立叔時常鼓勵他們做社工要有夢想,而且要勇於實踐。
梅偉強形容上立叔的課每次都很窩心,像與爸爸談天一樣,一切盡在心中。畢業後,立叔依然會每年出席他們的舊生聚會,同學每次都搶著與他談天說地,而立叔總是充滿關懷和鼓勵。2018 年的畢業 20 周年聚會,正是他們師生的最後一次聚會;梅感激立叔的身教及言教,「別了立叔,我的恩師、我的伯樂、我們社工界的一代宗師。」
義工盼傳承立叔精神
71 歲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義工培哥,在 2003 年加入協會、認識立叔,直言很不捨得立叔,「一個咁好嘅人,大半生貢獻畀社會,爭取人權法治民主自由。」培哥亦隨身帶著上月報道立叔離世的剪報,除了因為當中碰巧印上了他倆的合照,更希望多介紹立叔給予年輕一代認識,盼把立叔的精神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