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今日(18日)公布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方案,若無專科資格,申請人要在港專科培訓 6 年,再於公營醫療機構工作至少 5 年才可免試正式註冊,到私營市場執業。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指,現時不少專科因無足夠導師,需輪候至少一年才可接受專科培訓,擔心新方案只會令本地醫生無足夠培訓位置。醫委會病人組織代表林志釉擔心,申請人大多只選擇往兩間醫學院工作,最終無法舒緩醫管局醫生不足情況。

按政府提出的方案,非本地培訓醫生取得「特別註冊」後,若申請人從未接受專科培訓,就必先接受至少 6 年本地專科培訓,在香港考試及獲頒授專科資格;若已有中期考試或初期試專科資歷,則要接受至少 3 至 5 年本地專科培訓,取得專科資格後,再在公營醫療機構工作至少 5 年,且服務令人滿意及稱職,方可無須通過執業資格試或評核期,成為正式註冊醫生,在私營市場執業。若申請人來港前已是專科醫生,則毋需再於本港考核專科資格,僅需要在公營醫療機構工作至少 5 年,才可註冊並在私營市場執業。

馬仲儀:在職評估行禮如儀

醫委會成員、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擔心,此舉勢將進一步令霸佔本地畢業生、年輕專科醫生的培訓位置。她解釋,腦外科、心胸外科等,多年都是「培訓重災區」,由於沒有足夠的手術,亦無足夠導師,本地畢業生即使完成基礎培訓,亦需輪候約一年才可以接受專科培訓,改制後只會令輪候時間進一步延長。

非本地培訓醫生要成功註冊,要由僱主評估「服務屬令人滿意及稱職」,但馬仲儀質疑,在職評估無涵蓋學術、醫療道德等,形容現時的在職評估,過程大多行禮如儀,「在職評估係睇你做緊個科,唔係睇學術,只要職場上冇大犯大錯就會通過。」

林志釉:11 年才可註冊時間太長

醫委會病人組織代表林志釉批評門檻太高,至少 11 年才可正式註冊,無法吸引海外非專科醫生來港,「時間付出太耐,除非係諗住香港作為永久居留地,否則整體而言吸引力會相對低。」

林志釉又指,現時公營醫療系統中,醫管局最缺乏醫生,但新方案容許申請人可選擇兩間醫學院或衞生署,相信屆時不會有太多申請人選擇公立醫院。他又提到,現時有限度註冊制度下,有 8 成申請都是選擇在兩間大學工作,但衞生署或醫管局的申請就非常少,擔心新方案「遠水不能救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