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走在亂世邊緣上:香港藝術中心《On the Edge》文化體驗之旅
無人樂見患難,但患難有其意義。平白無恙的日子,人們因安逸、怠惰或恐懼,或會養成許多生活慣性,疏於察視現況、怯於處理問題,將一切視作理所當然。反而遭遇患難,當擁有不再必然,人生陷於抉擇邊緣,大家倒更願意清醒過來,詰問蒼天、檢視自身、尋求突破。
近兩年飽歷運動與疫情折騰,不少香港創作人也被翻天覆地的變異,刺激創意神經,當心思沉澱、想法整頓後,亦於2021年紛紛開展新創作,以抒發己見、回應時代。於5月中,紮根香港四十年的香港藝術中心,攜手藝術家鄧國騫及李穎蕾等人,將觀察與意念轉化成Open House 及 Late Night Series 2021 一趟《On the Edge》參與式藝術旅程,陪伴同路人透過多元創意實驗打開藝術之門,看可於後疫情世界探尋出哪些新局,從患難中獲取哪些新知。
當日常不再如常
從大埔乘火車至紅隧轉104隧道巴士,於盧押道下車後登上橫跨告士打道的天橋,再慢步經過電訊大廈轉入分域街,走向藝術中心側門位置、輕輕推門而進,先到地面層Café買一杯手沖咖啡,再聞着醒神濃郁的咖啡香,靜靜地候𨋢、上樓,安坐於辦公室中跟受訪者們進行訪談⋯⋯是自己每次前往藝術中心的「指定動作」。
惟看似尋常的工作日常,自2019和2020年後卻變得彌足珍貴。猶記得,前年因社運動盪,鄰近各政府部門的灣仔及金鐘一帶常有遊行示威,以至警民衝突,氣氛劍拔弩張;去年今日,因COVID-19疫症於全球爆發得不可收拾,各國各城宣佈封城或隔離等防疫措施,寰球藝術及表演界均深陷停擺狀態,香港亦有數之不盡的展演延期、取消,或轉成線上模式,各領域的活動、教學或日常會議等,亦得改以電郵、電話或視象形式,取代實體/真人會面。即使偶爾仍有面對面溝通,但大家為安全之計,進入同一空間前,均需先做足連串動作——測量體溫、擦消毒液,還有務必全程配戴口罩,那怕「你眼看我眼」難以看清對方神色,會產生一點隔膜或尷尬,也總好過節外生枝。
專注眼前的抉擇
「回想兩年前彷如隔世。」藝術中心節目總監鄺珮詩 (Teresa)笑說,縱然踏入2021後運動停遏、疫情緩和,可是我城失去的安寧,於人心留下的創傷,都無法重來,也不能否定,「無論個人或群體都承受了不同程度的身心壓力,亦正以不同的方式在消化有關影響。」Tereasa說罷,身旁的藝術中心觀觀眾拓展經理何敏凝 (Christy)、藝術家鄧國騫及李穎蕾,不禁同步點頭、互相對視,有種一切盡在不言中的默契。
藝術中心作為本地重要的藝文機構,與香港人同行四十載,面對眼前亂象與求變的氣氛,團隊也自然想盡力抓緊每個機會,跟同業與公眾一起審視及反思藝術與文化於當下香港的位置。Teresa感觸而冷靜地分析,「相對以往風平浪靜,業界強調Reach Out(外展),探索他方的創意,今年開始,無論是自願或被動地,許多藝文業界也多了留守港工作和生活,大眾亦因Work From Home(留家工作)或獨處時間漸多,變相有更多時間與空間去重新認識自己與家園。再者,受種種不明朗因素影響,許多創作人又心生世事無常的感慨,比起從前主力發展長期的計劃,逐漸傾向轉做籌劃或展演時期較短,題材較本土和內省,模式結合線上與線下的創意項目,重點亦多以維繫人際互動為核心。」
Open House 及 Late Night Series 2021 的《On the Edge》多少沿此語景應運而生。往常,每年藝術中心均會舉辦大型開放日,邀請不同領域及地方的創作人與公眾分享藝術。奈何,今年因疫症不可控,開放日模式需大規模調整,「這非壞事。當我和團隊討論藝術中心現時應做甚麼,大家都有共識身處混沌之中,與其豪情壯語宏大理想、拋出False Hope(假希望),倒不如一起珍惜目前、腳踏實地、見步行步,由小事、由細節,重新探索當下創意語景處境、摸索各界底線,尋看生活可能性,或可更適時給予同路人安慰。」Teresa說,「主題《On the Edge》既反映現時人類遊走於各種日常邊緣的處境與掙扎,也鼓勵大家運用Alternative Thinking(另類思維)做出忠於己心的抉擇。」
「人」是中心的基礙
「藝術中心邀請阿騫及阿蕾參與是次策展,無非想打破往日辦開放日的常規,讓每個人以更靈活及自主的思考及手法,重新走進藝術中心了解歷史,也跟這裡的人與故事有所連結。」Christy 回應Teresa提及「選擇」的點子,「亂象中,我們時常說要『跳出Comfort Zone(安舒區)』,為生活做不同抉擇,以改變或改善眼前困局。但做『抉擇』的基礎源自甚麼?我們想,乃出於每個人對自身、對他者,還有環境的認知,亦即『人性』與『情感記憶』。」
Christy 表示,「譬如你剛才分享每次來到藝術中心,總會先買一杯手沖熱咖啡,其實當你身處Café中跟職員互動、喝咖啡和嗅到香氣時,某程度已在建立跟這地方的關係與情感。我們相信每位進入藝術中心的人,不管是策展團隊、藝術家、劇場人、文化人、觀眾、餐廳店員,或是坐在門前公園休憩的公公婆婆、玩樂的小朋友,他們跟這地方也擁有各自專屬的行動路線、活動習性,不同角落亦刻印大家的起居、創作或成長記憶。」
「故此我們拋出《On the Edge》主題後,就鼓勵阿騫及阿蕾從各自經驗出發,因應他們在藝術中心裡觀察到的現象、特性與故事,從人性化的脈絡與元素去規劃活動,過程中,我們不會對藝術家作出太多的要求或限制,以尊重和開拓更多新靈感;同樣地,藝術家於作品中也會保留一定空間與彈性,予參加者自由發揮及介入創作,合力塑造出更有機、更生活化的藝術作品,以及獲取更貼心和私密的藝術體驗。」Christy 解說。
李穎蕾:〈Right next to〉的線上風景
不喜歡自我規範、自我定義的李穎蕾笑稱,「時代不同了,現在人人講Slash(斜槓),每個人的身份與認知,都不會只被單一的工種或職能所限制,像我平日多做劇場創作,可是也樂於跟不同藝術家、文化人,乃至其他行業的人交流與合作。另外,早前曾到演藝學院編劇系碩士學生的劇本圍讀,圍讀後由戲劇學院院長潘惠森帶領討論,席上提到近年不少編劇學生的創作時,大家留意到或許時政現況所啟發,很多年輕人會撇除傳統的劇本原則及架構去講故事,有些作品的語文或語景運用,亦會『好香港』甚至『好喺呢個時代』的文化,這讓我想起二戰前後的存在主義戲劇及荒誕劇的湧現,開始對香港現時戲劇藝術、創作以至人文生活有了新的構想和理解。」
是以李穎蕾為《On the Edge》策劃的〈Right next to〉亦將以較互動的影像與戲劇形式展演。「跟團隊商議後,我頗喜歡『同一個藝術中心,但不同人物際遇』的概念,由於想到以『藝術中心的門』為起點去演繹及規劃當中內容。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每日當我們由家中出發、出大廈、走進交通工具,直至到達不同目的地,期間都需要穿越一道又一道形狀、顏色與設計各不同的門,才能告別一個空間去到下一個空間。
「同樣,我留意到單是藝術中心已經包含了很多不同的進出口與區域,於是就決定以此作為項目的題旨。」在此題旨下,李穎蕾構思了一個互動式的故事,由三個同處藝術中心的人物:劇場男子、滑板小孩、推車老人,身處同一時空、行走於藝術中心內的路徑,帶領參加者透過線上影片中,從主角們依「押」、「引」的指示,「推」開這裡的每一道門,走到不同樓層、梯間或舞台捐窿捐隙,探索置身溷濁不清的光景,也借時間來拆解、轉化一成不變的境況。「這遊戲不只是可被動觀看,還會在螢幕上依YouTube特設的選擇模式讓大家選擇走動路線,玩出不同的路線與故事,看不同風景。」
鄧國騫:〈臍帶〉的線下旅程
到底〈Right next to〉會讓人發現甚麼?暫且賣個關子,待大家自行解謎。從李穎蕾的線上虛擬影片遊戲,回到藝術中心的實地空間中,鄧國騫則會以館內遊〈臍帶〉(Umbilical Cord)作回應。年前,他曾以《藝術 X 身體、物件、空間的記憶》為題,跟藝術中心製作〈登高〉作品,帶領公眾以「重陽登高避禍」的意境,探索身體、物件與空間及由三者而生而交纏的記憶。「這次創作經驗非常獨特,尤其在壽臣劇院拍攝表演片段,是很難得甚至奢侈的,空蕩的劇場就如此被二人佔用創作。而相關主題,近來生活碎片化及意義渙散的現狀,讓我總想起母體與生命的關聯。當我們在媽媽的子宮內,是靠臍帶輸送營養,惟一旦出生、從黑暗走進光明,就得以個人之力量求存並尋求與周遭生活建構相互關係,是如同嬰兒餓了想吃奶的慾望。所謂生而為人的畫面,亂世中人人自危。」
剛好藝術中心作為不同藝文工作者的出道的搖籃,無論意象或實際功能上均有種孕育生命的母性特質,「這誘發我想以較隱喻式的意念去策劃館內遊,同時不會以太明顯或張揚的導遊手法,而是簡單卻清晰的指示,如偷窺式的錄像、少量的聲音或標記裝置,引導大家深入中心的不同樓層、位置,如像走進『一個人的體內』,以第一身的視覺及五感去想像及探索中心的人物與故事。當中有些場景的佈局,亦會呼應阿蕾影片中的設計,增強大家對空間的質感與印象。」
兩場直播多重領悟
「無論是阿騫還是阿蕾的作品,事前均做了大量的功夫。譬如阿騫跟我們團隊成員拍了很詳細卻又很日常的對談影片;阿蕾則做了很多有關主角的資料搜集、訪談與溝通等。這不但可讓外來參加者參與時,均會從細節中更認識藝術中心的人情故事,其實過程中也讓我們增進了對成員之間的關係,尤其移民潮及離散成了日常,有時想一想,現在合作的人可能日後未必可再會,又或者會各散東西時⋯⋯這些紀錄不僅是『一次性的活動』,更可以給藝術中心不同人留下的長遠的紀錄與回憶。」Christy 感慨一笑。
人來人往之間,大家對藝術中心各懷感情、也對香港文藝與未來各懷思慮,是次策展團隊又細心了兩場線上直播,分別是由題為〈命運與選擇〉的單元;由風格及學問範疇看似大不同的「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嚴振邦(鹽叔)與風水師周亦彤,從哲學和風水命理角度,思考「命運和選擇」,探討先天的「命」和後天的「運」怎樣左右人的選擇,還有〈選擇與克服〉單元,由劇作家莊梅岩與「試當真」成員豪哥,探討創作中的「選擇與克服」以及怎樣與恐懼同行,「期望以嶄新的組合、意想不到的切入點,引伸出更強面向的討論與趣味的火花,不用太硬性、刻意灌輸訊息或說教,而是讓每個人從內在的情緒及需要出發,主動去推開不同的創意之門,沿各自感興趣的方向前進、再前進,從而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處世之道。」Christy説。
香港藝術中心 Open House 及 Late Night Series 2021 - 「On the Edge 」
22. 5. 2021 8:30 – 11:00 pm
立即購票:https://www.popticket.hk/event/on-the-edge
節目詳情:https://www.hkac.org.hk/calendar_detail/?u=ynJV7iJoGAA
(本文為贊助內容)